之前在读书会上听到过谌老师谈及经典小说,说到好的小说不是个体(性),是具有普遍意义,是经过不同年代不同国家不同经历的人们读了以后仍然可以认可,才是好的小说。
周末在家翻《儿子与情人》时,想起上面这句话,又一次深刻感受到验证。
才翻了开头2章,莫雷尔夫妇早期的婚后生活,温馨与甜蜜,吵闹与拌嘴。丈夫的酗酒贪杯,妻子的毫不留情的怨恨和咒骂;因为孩子和争吵一步一步减损的对于丈夫的爱;她不满足于他的稍有长进,无法给予鼓励和正面回应;
丈夫对于孩子出生的淡漠“老婆生病了,又添了个儿子,这些事在他看来都算不上什么”;炉火不旺,他不满意,他就是一个普通无感的矿井工人,喜爱跳舞只是当做消遣并非热爱艺术。
还有不知所措:面对刚出生的保罗的不知所措,面对刚生产完的妻子不知所措,就连他想亲吻妻子也不敢,妻子也希望丈夫亲吻自己又没法表示什么,这样的情形就在现代也常常有啊。说不出口的希望对方如何,动不了的想要亲吻/拥抱对方。
还有那句吵架时,丈夫的“那你就滚出去,这屋子是我的,是我挣钱养家”。妻子的回应:若不是为了孩子,我早就走了。如果单单抽出来这一段,恐怕都会以为这是身边日日上演的家庭闹剧吧。谁能想到那是1920年代成书的里面的情节。
前几日和朋友聊天,他说他近期看的书,比如那些文学名著,他的另一个朋友在学生阶段就已经读过。是的,这就是差异。我和朋友的学生时期,小镇校门口的书店只有参考书和试卷,那些世界名著卖不动,小书店基本是不进货的。没有学校图书馆,有也是不给学生借阅的。那个情况就是乡村的条件。现在应该好太多了吧,喜爱阅读孩子们多了很多看书和获取书籍的渠道。
学生时期本该有的基础阅读的储备不足,导致今日看书的焦急,然后发现,看完的书越多,发现更多的书没有看过需要去看,然后进入更加焦急的循环。
前日和哥哥吵小架,哥哥指出我的一些问题,就提到你不是爱看书么?看的书都看到哪里去了呢,有什么用呢?长进在哪呢?
起初对于“阅读”这个事情,是没有太多功利心。非要找一个,那就是在阅读中可以暂时宁静下来,可以take it easy放松下来,可以有一些愉快的体验。
那《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又说,读书不能只是贪图轻松,不同的书有不同的读法。那我也改变一下以往的读书方法,试试新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