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世画家》,原名《An artist of the floating world》,是英籍日裔小说家石黑一雄早年的作品,曾获“惠特布莱德文学奖”。
我很少读现代小说,之所以买了这本书,只是对这位神秘的新晋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有些好奇。
本书写作于1986年,篇幅不长,只有10万字,内容也不复杂,主要描写了日本战后城市中百废待兴的状态下,百姓们的心理和生活状态。
但我并不能写出什么精彩的评论,因为我是强撑着读完的,对这种纯粹的文学作品实在无法欣赏。
作者以画家小野为第一人称的视角进行叙述,讲述了他身边的人和事在战前和战后发生的变化。全篇都是主人公在自言自语地碎碎念,他的思维信马由缰,一会儿写现实,一会儿陷入回忆,回忆的时间也是忽远忽近,读得稍快一点就搞不懂他在说什么。
故事内容也非常平淡:女儿们的家庭琐事,昔日的老师,朋友的现状,童年与青年时的经历……其中表现了日本民众对战争,对爱国主义的不同看法,但作者并没有表达自己的观点,只是把各种琐碎的观点,看法和评论罗列在一起,像一幅人物众多的浮世绘画面,充斥着各种斑驳的色彩,丰富而杂乱。
我最无法欣赏的是他的语言,原文是英语,却弥漫着浓浓的日语特色:语言表达非常晦涩,拐弯抹角,有时一段很简单的日常生活的描述非得读上三四遍才能看懂。比如主人公描写他从前的一个叫做“乌龟”的同事,他的自画像是这样的——
画面上是一个瘦瘦的,戴着眼镜的年轻人,穿着衬衫坐在一间拥挤而昏暗的屋子里,周围是画架和东倒西歪的家具,窗外的光线照亮了他的一侧脸庞。这张脸上的真诚和腼腆跟我记忆中那个人完全吻合,在这方面,乌龟是绝对诚实的。看着这幅自画像,你可能会把他当成那种汽车上你可以果断地用胳膊肘将其挤到一边抢占座位的人。然而,似乎我们每一个人都有各自独特的自负。如果说乌龟的谦逊可没能阻止他给自己加上一种知识分子的清高精神——我从不记得他有过这种神情。不过说句公道话,我不记得有哪位同行能够绝对诚实地画出一幅自画像。不管他多么精确地对着镜子再现自己的表面细节,画上所展示的人格特性却与其他人看到的真实情况相距甚远。
各位能否从这段话中看出主人公认为“乌龟”是怎样一个人,他与主人公关系如何呢?我反复读了好几遍,却发现我的理解跟作者后面的叙述大相径庭。通篇都是这样的叙述方式,读起来真是累心。
最后,我很好奇作者作为一个50后,只在日本住了五年就去了英国,为什么会对日本战后的情况如此感兴趣?书的扉页上写着:献给我的父母,是否说明文中那些鲜活的人物来自父辈的记忆?但一个自幼远离祖国的,在异国文化中长大的作家,他的来自父辈的模糊的记忆是否能代表当时民众的真实想法?
想要揭开这些答案,必须把本书和作者其他的书籍多读几遍才是,但凡夫俗子的我实在没有耐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