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那句大名鼎鼎、流传百世的名句:“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到了月亮”,我更喜欢书后的这句:“你怎样,你的世界便怎样”。这句话是对斯特里克兰一生的真实写照,同时也是我们从他身上所看到的一个真理。
一个有妻有子,生活过得还算美满的人,到了中年突然抛妻弃子,来到一座与世隔绝的小岛上潜心作画,最终贫病交加,双目失明,但创作出了自我满意又震惊世人的壁画,最终却又毁灭了这个他穷极一生追求而来的巨作。
如果说斯特里克兰的避世、厌俗、自我、独特算得上让人敬佩与感叹的话,那么整本书看下来我的心情都波澜不惊,因为在每个作家精心塑造的故事与人物当中都不难看出这些东西,因此只是偶尔在涉及到这些为世人所称赞的宝贵品质时会泛起一点小小的涟漪。但直到看到末尾,当书中描绘的那副宏大神秘、热情饱满、美丽可怕的巨画呈现在脑海中时,我的内心翻滚着巨浪,大脑中如同劈过一道闪电,对着书上的文字目瞪口呆,不由得产生了由衷的佩服与慨叹:他是个伟大的人。
用书中的话说:“这个人知道了人不该知道的事物。他画出来的是某种最原始的令人震骇的东西,是不属于现实世界里的。”斯特里克兰双目失明,却仍然能创作出这幅巨画,说明他真正地找到了心之所向,依靠内心和精神的指引,即使失去了一切感官,也能创作出属于自己世界里的作品。因为他彻底地找到了灵魂的归宿,客观存在的物质对他来说已经完全没有了意义。或许这听起来有些唯心主义,但不得不承认,大千世界,有太多唯物主义解释不了的事情了,即使没有,那也只是用一些牵强附会、差强人意的说辞来安抚人心罢了。
与全世界背离,饱受饥贫之苦,用尽毕生心血打造的巨作,最后却奉主人之命付之一炬。斯特里克兰此举最最让我震惊,但冷静下来想想,这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他已经得到了自己所追求的东西。可以说死而无憾了。他创造了一个世界,也看到了自己的创造多么美好。之后,在骄傲和轻蔑的心态下,他又把它毁掉了。”书中如是说。
“骄傲和轻蔑”,用来形容斯特里克兰的此举,是多么地贴切啊!人们无法理解为什么一个原本生活体面的人要放弃一切去做一件看似虚无缥缈又极不现实的事情,因此嘲讽、排斥他,而斯特里克兰却也嘲笑他们的无知,但比起嘲笑,更多的是不屑,“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那种超脱世俗、取得人生真谛后的自豪与孤傲凌驾于每一个与之不同的人身上。他死而无憾,即使将自己探索出来的神秘世界永远毁灭于人世,也不愿将其暴露给庸俗又无知的世人。那副壁画如同一道通往斯特里克兰精神世界的大门,当他自己迈入那个神奇又崇高的世界后,便将这道大门无情摧毁,独自永远乐此不疲地活在自己所创造的那个世界中去了。
如果说斯特里克兰带给人的是一种由衷的敬佩之情,那么比之更甚的是他为人所激起的悲悯之情。因为纵使世间人有千千万,而斯特里克兰却只有一个。不是每个人都能有他这般觉悟,也不是每个人在觉醒后都能有他这般勇气。如果非要说他有什么过人之处,我想不是与生俱来的天才体质,而是那股让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勇气,这种勇气不是常人所有的,而是一种彻底、决绝的清醒和认知,就像一个强烈声音的无形召唤,或是大梦初醒后的冲动和内心挣扎过后的冷静,这种勇气所带来的决定,既像是一种心血来潮,又好似一种深思熟虑。不论斯特里克兰在做出“决心画画”后的决定之前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总归,他是清醒而自知的。一旦有了这种坚不可摧的意念,他就有勇气忽视一切规则和制度,不在乎任何人的看法和评价,甚至违背道德规范,一心一意地追逐自己内心的那个似有若无的世界。
或许他的自私、冷漠、残忍不被常人所原谅,但正是他的不可一世成就了他。也许只有当我们真正放下了所有羁绊与牵挂,真正从体制中走出来,才能豁然开朗。但可惜的是,没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这样,因为没有觉悟,因为缺乏勇气,因为我们从出生就被锁在了制度的牢笼里……这或许也就是为什么斯特里克兰最终能取得成功的原因吧。有时候,我们无法取得成功可能就是因为没有挣脱束缚,没有坚定勇气,或是直接甘愿沉沦。如同书中的施特勒夫,他作为从始至终认可斯特里克兰的人,独具慧眼,也同样创作着自己的作品,可为什么结局却与斯特里克兰不同?或许答案就在其中。只因其仍然活在世人的世界中,被各种规则束缚着,连爱情都摆脱不了,谈何其它。当然这仅代表个人看法。
不知道真实的世界里,是否真的有第二个斯特里克兰,但我想在这个滚滚向前的时代里,很少很难有人能真正摆脱它带来的羁绊吧。所能做的,只是“不要做自己理想世界的异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