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齐宣王,曰:“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人是社会运行的关键,是事情的创造者,是生活中的艺术家,可以将丑陋不堪的石头,雕刻成美丽的石像。
对于一个家族来说,杰出人物的出现,意味着上天赐予的珍贵礼物,值得族人珍惜。
我外曾祖父吕彦枚,字介庵,约生于1865年,1888年中举,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中癸卯科进士,列三甲第三十二名,任度支部主事、四部员外郎。
曾随长江巡阅使李鉴堂在北京抵抗过八国联军入侵,也反对过辛亥革命。通经史,好诗文,出访欧美,著有《天文数学明理》《介庵诗集》,卒于1931年。
据《道咸以来朝野杂记》第56页记载:“李鉴堂督部(秉衡),庚子之役,由巡阅长江大臣奉召入都,命其率四阵(夏、陈、张、万)御联军,兵败,自尽于张家湾。其军中管文案为王梅岑编修(廷相),管粮饷为余业师吕介庵户部。(彦枚,进士,时官户部主事)。王以兵败,投水死。吕师所管粮饷,尚有现银数十万两,当次乱乱军之际,觅得骡驮十余骑,载赴顺义县某乡友人处暂避。至次年,将全数运往安阳(李向居河南安阳)。交其子某,转缴户部,真可谓之盛德君子,亦可谓吉人自有天相也。”
吕彦枚公在兵荒马乱的战争中,能够将几十万两白银的粮饷,安全保护,又从北京送到河南,缴送给国家,完璧归赵。其中经过多少风险,恐怕只有当事人自己知道。吕彦枚公所表现出来的爱国精神,以及敢于承担责任和勇敢无畏的风骨,值得后人敬佩。
今年2017年,老姥爷生于19世纪中叶,姥爷生于20世纪初,父母一辈生于20世纪中叶,我生于20世纪后半叶,现在已经是21世纪上叶了。距离老姥爷出生,大约150年光景。姥爷一辈全部去世,父母一辈60岁左右。
写来短短几句话,百年光阴倏忽而逝,令人感叹。百余年间,中国所发生的大变革大事件,前辈都挺身经历。
从彦枚公算起,太平天国起义、捻军起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闯关东、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清廷退位、辛亥革命、民国成立、军阀混战、英国割占威海卫、日本侵华战争、国共内战、新中国成立、大跃进运动、三年自然灾害、文革,以及改革开放、大学扩招、申办奥运、互联网兴起、智能手机普及等等,许多重要事件,先辈都有参与,甚至一定程度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中国人讲究盖棺定论。但有时候,即使一个人去世了,也无法客观评论他的功过是非。
李太白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
历史悠久,岁月沧桑,所有人都有登上历史舞台的机会,也都会渐渐消失于幕后。先辈的言行,对后人是一种榜样,也是一种激励和鼓舞。
佛家讲四大皆空,肉体的消散不可避免,但精神却可以长存。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一个人品德高尚,博爱宽容,乐于助人,势必会被后人铭记,并传承这种精神,因此长寿不亡。
彦枚公生于“中国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幸也不幸。
幸运的是,可以与时代精英共谋大事,为国为民,立下一番事业。
不幸的是,期间所见的人间惨剧生灵涂炭,所忧的国家混乱被人宰割,所感的理想破灭痛心疾首,实在痛苦。
这些也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家国情怀,是一代人的命运缩影。
2014年我查访到彦枚公尚有11首诗流传于世,特地去山东省图书馆查阅。当翻开厚厚的典籍,看到彦枚公的诗,内心感慨万千,激动不已。
百年历史,在此地此刻交融。多少人事都湮没在历史的尘土中,想不到还有机会见到先人的墨迹。
孔子说,慎终追远。唯有时间,让我们明白文化力量的深厚,血脉的可亲可敬。《曹南诗社唱和集》成书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录有彦枚公的诗,以及友人所赠的诗,大约二十首。跨越近百年,见到先人留下的诗句,也是人生的幸事。
北京孔庙,进士碑林,刻有光绪二十九年癸卯科进士的名单,彦枚公位列其中。我读大学时,去孔庙专门寻找过。经过105年风雨的洗礼,名字依然清晰。后人们可以在此瞻仰。
北京孔庙大成殿前
光绪癸卯科进士题名碑,手指处 刻有“吕彦枚 山东文登县人”
现今子孙后代们,或者务农,或者行医,或者经商,或者教书育人,各有正业。职业无贵贱。无论做什么工作,可以养家糊口,安身立命,与人为善,造福一方,先人都是可以欣慰的。
现在人情淡薄,族人们漂泊四方,不像古时候聚集一处。时代发展,无法左右,也可一叹。
彦枚公百年之后,有后辈小子,也就是阿宝我喽,苦苦搜集资料,编纂他老人家的生平故事,以作纪念。此时直系后代约有三十多人。
待小子我百年之后,不知道有没有更后辈小子,也像我一样搜寻前辈故事,而那时候,常常联系聚会聊天的族人,又会有多少呢?
佛家云: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人生聚散无常,家族兴衰也无常。所谓“鸟来鸟去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当以一颗平常心,观世上无数无常事。恐怕只有那一江明月,半山清风,与手里的七分杯酒,永不负人吧!
让我们珍惜今生的缘分,相知相爱,为所应为,不负此心,也不负此生!
是为序文
外曾孙春宝
2017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