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实用型的书,正如书名一样简单直接,主旨是想告诉读者“如何阅读一本书”。
我对于这本书所列的大纲如下:
总体来说,作者先阐述了阅读的两种类型、四个层次以及相关的概念。
接着,书的大部分内容是以分析阅读这一层次展开的,详细地讲解了各项规则:比如如何对书分类,如何列出书的大纲,如何找出作者的问题和答案,如何作出自己的评价等等。
在通用的分析阅读规则之外,作者还针对不同类型的读物提出了更有针对性的建议,比如读想象力文学时,“不要抗拒想象文学带给你的影响力”;比如读故事书时,“快读,并且全心全意地读”;比如读历史时,“不只要关心在过去某个时间、地点真正发生了什么事,还要读懂在任何时空之中,尤其是现在,人们为什么会有如此这般行动的原因”……
在对不同读物规则介绍时,从社会科学读物中引出,仅读一本书是很难了解社会科学的某个主题的,所以接着介绍了第四个层次的主题阅读。
最后是作者总结了阅读与心智的成长,勉励读者去读好书。
附录中是建议阅读书目和四种层次阅读的练习和测验。
接下来呢,就详细讲一讲所收获的内容吧。
关于阅读的关键词义
两种目的的阅读分别指:获得资讯的阅读,和增加理解力的阅读。
获得资讯的阅读,指在理解能力上基本没有障碍,通过这种阅读,可以了解或记住一些知识,一些信息等。比如阅读报纸,获得新闻消息。
增加理解力的阅读,指阅读一个读者本身不太了解的东西,通过这种阅读,可以理解更多的事情,而不是记住什么知识。比如一本书每个字都认识,但怎么都看不懂,如果能努力读好它,尽力读懂它,那么理解力就会增加了。这本书主要侧重在这个目的的阅读。
四种层次的阅读是渐进的,具体如下:
第一层次的阅读,基础阅读,也可以叫初步阅读。认字,初步阅读技巧。主要问题:“这个句子在说什么?”
第二层次的阅读,检视阅读,也叫略读或预读。这个层次强调时间,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一项阅读。主要问题“这本书在谈什么?”
第三层次的阅读,分析阅读。在无限的时间里系统化、完整地、全面地最好地阅读。(本书主要讲这个层次)
第四层次的阅读,主题阅读。读很多书,列举其中的相关之处,或者从未提到的问题。
除了以上两点,作者还说到阅读的一项基本原则和一种现象,也令人印象深刻。
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
现代的媒体正以压倒性的泛滥资讯阻碍了我们的理解力。会发生这个现象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所提到的这些媒体,经过太精心的设计,使得思想形同没有需要了(虽然只是表象如此)。如何将知识分子的态度与观点包装起来,是当今最有才智的人在做的最活跃的事业之一。电视观众、收音机听众、杂志读者所面对的是一种复杂的组成——从独创的华丽辞藻到经过审慎挑选的资料与统计——目的都在让人不需要面对困难或努力,很容易就整理出“自己”的思绪。但是这些精美包装的资讯效率实在太高了,让观众、听众或读者根本用不着自己做结论。相反的,他们直接将包装过后的观点装进自己的脑海中,就像录影机愿意接受录影带一样自然。他只要按一个“倒带”的钮,就能找到他所需要的适当言论。他根本不用思考就能表现得宜。
关于不同层次的阅读规则
基础阅读是小学时就可以达到的层次,规则大概是认真完整地阅读,然后理解所表达的意义吧。(个人补充)
检视阅读,主要适用于判断一本书是否值得分析阅读,或者是在有限的时间里需要挖掘书中的有效内容这两种情况。
规则即是快速阅读,可从头到尾先读一遍,遇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或者挑部分阅读,看书名、序、目录、索引、宣传文案,以及几个和主题相关的章节等,来获取书中的大致内容。
分析阅读,就是仔仔细细地把一本书读透,把作者的知识、理念等内化到自己的体系中。这个层次有三个阶段:找出一本书在谈些什么、诠释一本书、评论一本书。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规则,具体如下。(都是作者总结的)
主题阅读,是通过阅读很多书,来讨论一个主题。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观察研究范围:主题阅读的准备阶段
1)针对你要研究的主题,设计一份试验性的书目。你可以参考图书馆目录、专家的建议与书中的书目索引。
2)浏览这份书目上所有的书,确定哪些与你的主题相关,并就你的主题建立起清楚的概念。
主题阅读:阅读所有第一阶段收集到的书籍
1)浏览所有在第一阶段被认定与你主题相关的书,找出最相关的章节。
2)根据主题创造出一套中立的词汇,带引作者与你达成共识——无论作者是否实际用到这些词汇,所有的作者,或至少绝大部分的作者都可以用这套词汇来诠释。
3)建立一个中立的主旨,列出一连串的问题——无论作者是否明白谈过这些问题,所有的作者,或者至少大多数的作者都要能解读为针对这些问题提供了他们的回答。
4)界定主要及次要的议题。然后将作者针对各个问题的不同意见整理陈列在各个议题之旁。你要记住,各个作者之间或之中,不见得一定存在着某个议题。有时候,你需要针对一些不是作者主要关心范围的事情,把他的观点解读,才能建构出这种议题。
5)分析这些讨论。这得把问题和议题按顺序排列,以求突显主题。比较有共通性的议题,要放在比较没有共通性的议题之前。各个议题之间的关系也要清楚地界定出来。
关于阅读规则的补充
这一块先不详细说了,因为本身读书范围还没达到这么多种类,另外在读这一块的时候确实“缺失了理解力”,读不太懂。不过,有一点关于阅读当前事件的警告印象深刻,值得分享。
这个警告就是:读者要擦亮眼睛(Caveat lector)!在阅读亚里士多德、但丁或莎士比亚的书时,读者用不着担这种心。而写作当代事件的作者却可能(虽然不见得一定)在希望你用某一种方式了解这件事的过程中,有他自己的利益考虑。就算他不这么想,他的消息来源也会这么想。你要搞清楚他们的利益考虑,阅读任何东西都要小心翼翼。
关于阅读的意义
人们到了30岁左右,身体状况就达到了巅峰,随着时间的变化,身体的状况只有越来越恶化,而我们的头脑却能无限地成长与发展下去。我们的心智不会因为到了某个年纪死就停止成长,只有当大脑失去活力,僵化了,才会失去了增加技巧与理解力的力量。
心智就跟肌肉一样,如果不常运用就会萎缩。心智的萎缩就是在惩罚我们不经常动脑。这是个可怕的惩罚,因为证据显示,心智萎缩也可能要人的命。
当我们停止成长时,也就迈向了死亡。
所以,阅读的意义是什么呢?
关于我的读后感
这是一本好书。我赞同我理解的那一部分。我也尝试着去实践书中的规则或步骤。比如在书上做笔记,我之前几乎不在书上做笔记。一是因为字丑,二是不太喜欢留下什么痕迹,三可能是因为以前确实也没什么好记的。这次阅读过程中的笔记的确使我在写读书笔记的时候清晰了一些。但我觉得更大一部分原因是作者真的写得很清晰。
这本书是一种真诚而仔细的表达,会让我觉得表达能力是个好东西,真希望我能有。读的时候会感觉就像是有一位智慧长者在对你谆谆教诲,极其耐心,即使你听走神了,你有最傻的困惑,他也会一直在那静静地等着你真正吸收知识。受益于这位“长者”,希望自己以后也能耐心地、清晰地、仔细地、谦逊地表达我所要表达的内容,让听者可以感受到“爱与和平”。
这次的读书过程有尽量去贴近作者说的主动阅读者的标准。按照自己的理解,回答了主动阅读的四个问题:
1)这本书的主题是什么?作者是如何依次发展主题的?
2)作者是怎么论说主题的?论点、想法等?
3)这本书说得有道理吗?全部有道理,还是部分有道理?
4)这本书跟你有什么关系?书中的资讯对你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作者会认为知道这件事很重要?你真的有必要了解吗?
(推荐大家有时间的话可以去看这本书,因为我所列出的内容只是很少一部分,至于这四个问题回答得如何,欢迎一起讨论啊~)
这也是一本值得再读的好书。因为实用,所以在之后真正实施主题阅读,或者读某一类特定的读物时,都可以作为指导实施阅读的指南。除此之外,在第一次的阅读过程中,我感觉到,这本书其实不仅是讲述阅读的技巧和规则,还有独立思考、教人谦逊学习,保持头脑开放等道理。顺便一提,这本书初版于1940年,到今年已经80年了,不得不惊叹于这本书的生命力!
每每读到好书的时候,都有些后悔自己读书开始得太晚,读得太少、太慢。如果早一点开始真正地读书,也许我就可以多了解这个世界一些,可以从世界的镜子中早看懂自己一些,也可以为自己的选择多留些线索了。但老话说的好,“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