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d I not seen the Sun 假如我没有见过太阳
by Emily Dickinson
Had I not seen the Sun
假如我没有见过太阳
I could have borne the shade
我也许会忍受黑暗;
But Light a newer Wilderness
可如今,太阳把我的寂寞
My Wilderness has made —
照耀得更加荒凉
(一)
如若从出生之日开始,你便置身于一片漆黑的荒原,并无零星的灯火照耀你前进的方向。
你已然习惯了在黑夜起舞,不知“光明”为何物。于是你悠然而惬意地与黑暗为伴。
可某一天,上帝之手掀开了你头顶的黑色幕布。你惊异地发现天空中发光的球体将万物照亮,从此你的世界有了清晰而美丽的轮廓。
你发现世间一木一叶,一花一草都被描绘上了独一无二的色彩,此时你的心也被点亮。
那么你还如何能够忍受彼时暗无天日的寂寥与空洞无物的黑夜?
昔日自以为单纯简单的日子,而今看来不过是自欺欺人的谎言,充斥着荒凉与渺小。
作为美国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之一,狄金森的诗作篇幅短小,却动人心弦。她一生未婚,在孤独中埋头创作。她的诗歌涵盖了自然、死亡、爱情等多种主题,读来隽永而深刻。
即使是这首小诗,某种意义上也蕴含着永恒的真理,而不同的读者又可以根据自身的经历做出不同的解读。
曾在感情中徘徊与迷惘中的少年,可能会说:如果不曾遇见她,我原本可以忍受孤身一人的漂泊,可如今,彩云易散琉璃脆,她离开后,一切却再也回不到最初的最初的模样。
一辈子居住于泰山之脚的隐士,某一次因为意外的机缘得以攀上山巅,见识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气势,从此再不甘愿蜷缩于山脚、碌碌忙忙而活。
井底之蛙能够看到的天空唯有井盖大小,如果有朝一日,跳出井底,岂不是悲不自胜?只怕是再也无法安心于往日小小一方井底的日子了。
(二)
旧时之人,不知科学为何物,一辈子生活在狭隘的幕布之下,他们眼中的世界是天圆地方,是地球中心,是未知的力量统领一切。
而如今,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冲出了黑暗的铁笼,用理性的视角解读万事万物,我们如何能想象将生活倒退回昔日朦胧愚昧的时代?
当沐浴在阳光之下时,谁会希冀回归黑暗之中?有了光明,黑暗的寂寞、凄凉与痛苦亦被无限放大。
美国作家房龙在《宽容》一书的前言中讲述了一个故事:
世代居住在“无知谷”里的人们,满足于现世的安稳,无知而闭塞。当勇敢的漫游者开辟了通往全新的世界道路时,却不幸被守旧的人们迫害。
唯有当山谷遭旱,生灵遭难,村民们终于反叛,闯出了狭小的旧天地,来到了新世界的牧场,最终认识到了自身的愚昧和昔日的偏见。
作者以“宽容”为书命名,不过是给人类温馨的提醒:定要以宽容与开放之心态对待新的曙光与萌芽,因为一点点光芒背后也许是阳光普照的新天地。
(三)
苏格拉底曾说:未经审视的人生不值得度过。
人最可怕的不是老去,甚至死亡,而是思维的固步自封,是为自身狭小、孤立而片面的认知沾沾自喜,如同庄子所言的蜗角小国,岂不可笑。
只有持续性地接受新鲜的事物,更新自身的认知,方能冲出黑暗之幕,让自己的思想接受阳光的洗礼。
唯有此时,对比今昔,才能意识到往日视野的局限。
当站在更高点俯瞰人生时,对待琐碎的烦恼,弃之如敝屣,心态随着转变;对待重要的选择与行动时,不再随波逐流,有了更清晰的规划。如此,人生才不会虚度。
关于这是首小诗的一点随感,分享给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