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班,全班一人一本《谈美》,都在读。好。
担心读不懂——今天的中国学生很少读论理著作,遇上朱光潜,得到一点趣味,难。今天的中国教师,读理论著作者几人?很多老师看见弗洛姆的那篇来自《爱的艺术》的选文,立刻绕开,舍弃不上,大步逃跑。
朱光潜先生大家风范的随笔,真该让学生“得其趣”。两千年的时候,我坐一趟很慢的火车穿越秦岭,心下无事,欣喜满怀,觉得自己就是雪夜访戴的王子猷。那时,我就读着《谈美》。大美!多么好的书啊,可惜我以前太不知趣,与它错过。
我不赶路,火车磨磨蹭蹭,正合我意。我最不理解的是这样一些人——离站还有五十公里,他们就大包小包、包包担担,提上一大堆,挤在门口;或者呢,电影故事情节刚结束,导演还弄了点儿音乐煽情,字幕慢慢儿闪现,很好看的,可人们就全都起来,挡在你面前,挤在通道里。其实他们不过是急着回家睡觉,或者是再去坐在电视机前发傻。而电影院的椅子这样舒适,那音乐正是缠绵时节呐……
列车磨蹭着,人们骂骂咧咧。一路上,我洒脱地读《谈美》小册子,听朱光潜先生聊天儿,高级。遇到半路停车很长时间,就下车去摸一把半熟的包谷。看朱先生比较一棵古松在商人、科学家、画家三人眼睛里产生的不同念头,我望秦岭满川烟云,心生一念:应该在甘肃天水至陕西宝鸡之间开一辆很慢很慢的火车,敞篷最好。不能的话,就采用有机玻璃当车厢,咔嚓嚓嚓,咔嚓嚓嚓,一路慢慢儿看过去,像朱光潜先生在《谈美》里边有一章的题目《慢慢走,欣赏啊》那样。既然瑞士人要在阿尔卑斯山口竖这样一块牌子,我们中国人为何就不能率先开发这样一列慢慢儿走的列车……
前些时再次从天水去宝鸡,高铁轰隆隆,没觉着,长车已经子弹一样射出秦岭。我赞叹现代化科技的伟大,赞叹盛世科技经济实力。很舒服的行程。一本川端康成的散文还没来得及从帆布书包里拿出来。我还没潇洒呐。不知道秦岭那些流云,是否还贴在山谷幽深处旖旎?
现在,阅读课,坚决遏制住了讲一套测试卷的恶俗念头,孩子们读朱光潜,我读莫泊桑。没想到,莫泊桑这个鬼才还喜欢科幻,它写一个穷嗖嗖的家伙突然闯入一个富翁的办公室,跟那个拥有海滩和度假村的家伙谈了五六页字才写完的火星观察及幻想。好看极了。
老师,您帮我看看,“有所为而为”,是什么意思?
张建华站在我面前,提出了绝妙的问题。
下面我们师生开始对话。好啦,我读书正开心,谈兴正浓,这段对谈,就不写剧本啦。直接发言吧——
嗯,先看看,“为”,什么意思?就是做,行动。
“所为”呢?咱们不是反复讲过:动词前面加一个“所”字儿,就会构成一个名词性结构吗?“所为”,对,你说得对,就是“做的事”。
有所为,就是“有要做的事”。
后面那个“为”,对的,就是个动词。“有所为而为”,合起来,就是“有要做的事才去做事”。对极啦,有目的性,有功利性。这句话讲的是那种带着目的去做事的人,他们功利性很强,目标明确。
可是你看咱们窗外,秋天的树黄绿交错,美吧?嗯,你看着一眼的时候,有目的吗?没有。可是喜欢吗?好看吧!非常好看,非常愉悦。咱们下了课都会看一眼,看一眼就会舒坦。可看上这么一眼,能增加考卷上的一分吗?美,没有目的,没有啥实际用途。所以它不是“有所为而为”,而是“无所为而为”。朱光潜先生谈的就是这个美学。
你也看了书,朱先生举例子:商人看见一棵松树,就想拿它打家具,就要算算打家具的话,伐木花多少钱,锯成木板花多少钱,成本多少,做成啥样子卖个好价钱,卖了,赚的钱干什么用……,他这么想的时候还会看见松树的挺拔爽洁吗?对的,他脑子里牵扯了很多很多杂乱的事情,他就缠在一张网里了。他面对松树的时候,真是“有所为而为”。他已经看不见松树的好看了。他看见的是松树的好卖。
看来,有所为而为,真烦人,真缠人,真不简单。可是,有用啊,能赚到钱啊,能让你有钱有权有地位有气派啊。
有这些东西好不好?对,当然好。可是,要是你有了这些,还感到心里空空的呢?要是这个时候你再看见一棵松树,还会看见它的好看吗?这个时候,如果就像咱们看一眼窗外一样,就是喜欢,就是好看,就是心情好,轻轻松松,那就好了,那就可以“无所为而为”了。
咱们都有经验,有时候就想到学校的树林里走一走。对,走一走,不为啥,没有目的,就是喜欢,就是爱看,看见了觉得美。有时候咱们看一部电影,听一首歌,都不能给咱们的考试加分,可咱们还是需要这样做。你看霍老师昨天组织你们看《美丽人生》,我就想多了——想让你们借这个电影学习《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这篇课文,又说让你们写一篇看电影的感受……,不不,真是霍老师有问题,我这么一有任务,大家就看得有了负担,大家就不太想看了。没有看完,我也有些恼火。看电影就是看电影。看电影可不是参加考试。欣赏一个电影作品,应该“无所为而为”。
对的,你们觉得看电影快乐,参加考试不快乐。可咱们能不参加考试吗?大家不是努力奋斗考进酒中了吗?我们能不能就此罢手,干脆去逛树林子?当然,对,对不起父母啊。亲戚问起来怎么说?自己的前程还要不要?未来还需要一个体面有价值的工作呢。学习本身就是个任务。可有了这个任务,做题太多,要求太多,就不愉快。就有负担。这真是“有所为而为”,这就缠进一张网了——你不光为自己学习,对的,你还承担着家人的期望。你不能不承担这些。可怎么办呢?咱们难道就不向树园子望一眼了吗?咱们就不会感觉到那些树、那些古庙的美了吗?对的,咱们都看得见。咱们需要这样“无所为而为”。咱们需要这样没有目的和功利地快乐。
所以呀,应试教育的问题就来了,对不对?这个东西讨厌就讨厌在它总是一直让你学呀学,而没有让你能够多享受一点儿思考的从容和快乐。你觉得能够摆脱这一切吗?肯定不能,当然是这样。可是,咱们能不能,也让自己学会时时看一眼心爱的一棵树?不是要偷懒,而是要养养精神。要学会看一颗树,会看它的叶子,会看它的枝干,都很美啊!可是,并不是你想看,你就能看见一样事情的美。就像我们并不能轻而易举看见一篇文章的美。
你看咱们的阅读课,上得还是挺费劲。对的,这说明咱们还不能轻松地看出一篇文章的美好。可见看出一点美好,尤其是看出更多的美好,更多地享受事情的美好,需要训练自己。美的欣赏能力需要训练。这好像又是“有所为而为”了。但是,任何没有功利性和目的性的自由,都需要我们努力才能达成。美不会从天而降。为美努力是应该的——你的努力越多,你得到的美越多。这并不需要额外花费时间,而是,在现在做的事情上改变一下态度——多思考,做题就会很享受。看见一棵树的时候多留神一下,经常留神,你就更会看了。你们能不能多写写自己看见的?看得多,才能写得丰富。写了,下一次看的时候就会注意到更细致的东西,结果是写得更好。这样,看见和写作,就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而且,你还会格外注意人家怎么写得那么好,这样,读书也加进去了……
唉,就下课那一点时间,我还没讲读书、写作、做题、考试、看树,最后形成了一个良性大循环呢。
我还没说:你将来会感谢你自己居然有了看树的爱好,这种爱好让你一辈子都有得看,让你一个人的时候也会饱满自足,让你度过很多难关……
我还没说:知识,学历,体面的工作,是咱们的一只翅膀;美,审美,是咱们的另一只翅膀。少了一半的翅膀,飞不上人生的蓝天—……
张建华说,老师,我起初看不明白,现在正在读第二遍……
我看见,他的书上勾勾画画,已经批注了很多。尤其是前几篇。
以前我班上有个孩子语文一直不好,直到高二后半学期,我才在他随笔本上发现他在读卢梭。我激扬了这件事。他突然在语文上发力,高考的时候,他的语文是那一届普通班十几个班里的第一名啊。
我害怕孩子们不读理论书籍。我不敢发动。我悲叹,丧气。我想要一个人人埋头兴致勃勃读理论书籍的班级。我想看见孩子们人人谈论朱光潜,弗洛姆,柏格森,津津乐道。可是以前我几乎什么也没有做。
现在呢,已经有了一个张建华!已经有了他的读书旁批!
谁说我们的语文教学无用?上周我讲《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以批注作为阅读鉴赏的主要引领抓手,我投影了金圣叹批的水浒,毛宗岗批的三国,脂砚斋批的红楼梦,还有哈里曼大叔批的罗杰斯。嘿嘿,这不就顶用了吗?
我已经有了一个张建华!我已经有了全世界。
去他的全班多厉害多厉害,我只要这会儿能够听见张建华问我:老师,什么是“有所为而为”。
而我,能够坐在这张教室讲台上的板凳上,捏着手里的莫泊桑,想着他笔下那个火星狂,告诉张建华:美是无用的。
美是无用的。美,几乎就是我们人的一切呀。
读一本没用的书
读得笑哈哈
地球跟你一起笑了起来
窗户跟你一块儿眼睛眨一下
天空笑嘻嘻的
问我牛逼烘烘咋啦
我说我像个国王
刚刚在北冰洋摘了一朵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