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了解宏观背景
1,大的时代背景,可以理解成趋势
两个小窍门:
第一找到领先指标,判断这件事未来一定会发生。
从人口的年龄结构判断老龄化一定会发生
中产阶级的增加带来消费升级
资源往互联网巨头聚集,强者恒强
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人口寿命增长是大趋势
5G时代
人工智能时代
第二从常识的角度出发,大道至简
例如生活质量会越来越高
科技会不断提升效率
人们会越来越重视教育
理解公司对宏观经理的敏感度:敏感,不敏感,中间部分。
“口红效应”(轻松愉快的消费体验,派遣压力,自我安慰)的行业:游戏,电影,网络视频,短视频,商学院的教育,高档奶茶,饮食行业,美容行业
2,宏观经济环境,可以理解成周期
二,判断行业发展空间
一个核心问题定义行业:这个行业提供的是怎样的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市场在哪里,是否有痛点)(改造传统行业,替代传统行业,创造了新产品)
行业是供给驱动还是需求驱动,供给驱动看产能,需求驱动看天花板
判断行业空间
有数据计算的情况下:行业规模=销量*单价(找到权威机构的数字,包括行业监管机构,或者有公信力的行业第三方)
没有数据计算的情况下:构建分析框架,找到关键要素
改造型:行业的价值体现在对怨偶行业效率的改进,理论上行业创造的价值不会超过原行业的成本,所谓这里原行业的成本是一个重要因素
替代型:行业规模取决于原有行业的规模和新业态可能达到的渗透率
创造型:取决于吱声解决了什么样的需求
行业是供给还是需求推动也是一个重要角度
三,判断行业所处阶段
创新扩散曲线,技术成熟度曲线,“M”型曲线
新事物先看供给要素,也就是产业的技术是否成熟,在此过程中,产业和资本的追涨杀跌会放大新技术的波动,就构成了技术成熟度曲线
在技术相对成熟后才过渡到需求,需求有爆发的临界点,和趋于稳定的保和殿,就构成了创新扩散曲线
两条曲线的组合“M”型曲线就是产业生命周期框架
首先要结合对行业空间的判断,大致确定下行业的潜在空间还有多大
其次,需要搜集行业发展的里程碑事件,判断他是在上升期,平稳期还是衰落期
最后要判断他在当前的位置可能还会呆多久,是什么因素可能会导致下一个转折出现
四,搞懂行业竞争格局
结合行业规模与阶段看竞争格局
行业发展不同阶段竞争强度不一样:如果行业还在高速增长期,即使是一些实力一般的玩家也可能冲到市场上分一杯羹,而如果行业增长渐趋稳定,行业产能开始过剩,要比拼精细化运营,低效率的玩家就没有竞争力,多余的产能会被淘汰。
如果行业仍在高速成长,即使领先者拥有客观的份额,依旧是比较危险的,因为每年释放出来的弓箭都很大,领先者随时可能被颠覆。
遇见终局和没有终局
强马太效应导致的一家独大:腾讯在社交领域
双寡头或者多寡头的平衡:视频行业的格局,有一定的规模效应,领先者有一定的优势,但也需要靠不停的投入资源来确保地位。
相对分散百花齐放或者各领风骚数年的行业:比较典型的就是内容生产行业,如游戏,影视剧等等。这种行业本身门槛未必很高,也通常没有网络效应或是规模效应,甚至规模到了一定程度后,管理成本会比收入的增速更快,所以没有办法做到赢家通吃 。
要考察一家公司所处的行业竞争格局的时候,你通常要从这几个角度去做功课
这个市场的规模决定了能吸引多少竞争者,如果现实的激烈程度与此不符,那竞争者是不是迟早要来,或者说为什么不来
这个行业已经进展到了什么阶段,是供不应求还是供过于求,以及行业是否赠书太快,会导致现有的竞争格局不稳定。
这个行业本身的特性,将来更可能向垄断,寡头还是充分竞争的平衡状态演变
这个行业如果竞争态势已经相对平衡,潜在的打破现有平衡的因素会是什么。
理解产业链博弈
分析产业链博弈
如果一个环节集中了大量的公司,那通常这个环节竞争激烈,偏同质化,也没有定价权
如果某个环节对技术,资本或者服务的要求特别高,只有少数几家甚至一家公司能抢占这一环节,那他们所在的环节就特别具有议价能力
关键看谁有跟多的选择
大家经常谈的产品与渠道,就是产业链博弈的最佳写照
产品方的弱势一部分来自于门槛低,竞争激烈,单最主要的点还在于同质化
非同质化的产品就不一样,例如内容行业,虽然电视台家大业大,虽然视频网站已经竞争到只剩主流的3家,但他们任然逃不脱高昂的内容成本,只得接受优秀内容的价格一涨再涨,内容方也就形成了百花齐放的业态。只要有独特的竞争力,永远不会嫌入行太晚。
如果兼具产品和渠道,则更有可能打造出更持久的商业模式,比如我们看到美国的极大传媒集团,迪士尼,新闻集团,康卡斯特等等。
当你要从产业链的角度去考量一家公司的竞争格局的时候,有这几个问题要问自己:
他所处的产业链的每个环节是什么
每个环节的拥挤程度如何,进一步看,那个环节更有议价的能力
相对拥挤,或者说没有议价能力的产业链环节,提供的产品是否是同质化的
小结
首先,结合行业规模和行业发展阶段去看,行业规模越大,竞争往往越激烈;行业供过于求是竞争更激烈;如果行业扔高速发展,即时是行业领先者也无法掉以轻心。
然后,要根据行业本身特性去看他未来最可能的“终局”,但也要知道,商业战争没有终点,总会存在新的维度去打破现有平衡的可能性
最后,产业链博弈也是广义的竞争,渠道为王并非空谈,它反映的是渠道在产业链上更有定价权,打破渠道垄断的关键自傲与非同质化的产品,而兼具产品和渠道的模式最能持久。
五,认清公司的商业模式
找到驱动公司增长的关键指标
尝试写出公司的收入公式,就能更清楚的看清楚他商业模式里的核心驱动指标。通常而言,可以在公司的财务报表里找到这些关键指标,比如快递公司的财务报表会说包裹数是多少,平均单价多少,电商公司会说交易额是多少,佣金率多少。
对大部分处在增长中的公司来说,是多数指标相对静止,有一个核心驱动指标在带动公司成长
一个公司如果发现现有的收入乘法里,每个指标都面临突破的瓶颈,就必须去寻找新业务。
有加法,也要有减法,所谓减法就是把自己多元化经营,拉到更聚焦的位置上。如果公司认为多元化经营反而带来了效率的下降,就有必要砍掉效率低下的业务,把有限的资源运用到性价比最高的事情上。
同质化竞争下的商业模式观察
摩拜的例子告诉我们,单纯的产品或者是商业模式的好坏,不体现竞争力的强弱,越好的产品反而会招致越多的竞争。所以可观上必须承认,大部分行业里,同质化的竞争里,靠的是比拼运营,执行,资本和一点运气。
但是也要看到,看似同质化的竞争里,看似同样的商业模式里,不同公司战略定位可能会有不同,而且会在以后的战略的执行中,放大这种不同,这是分析公司不能忽视的一个方面。
想要更好的洞悉一家公司的商业模式,和他对自己的定位,其实你需要做的就是,在理解一家公司的过程中,不要被行业的领导者的思路带着走。重新思考那个最基础的问提“这家公司提供了什么产品,解决了什么问题”,不用现成的答案。
小结
首先要把公司收入公式写出来,看清增长的核心驱动因素,并且要关注公司是否在新增业务或者减掉业务。
其次要知道一个同质化竞争的行业里,单纯的产品好是一个很脆弱的优势,因为竞争对手很容易模仿,而看似同质化竞争的公司,可能对自己有不同的定义,商业模式上的进化,能实现后发制人。(B站和爱奇艺都是视频网站,但是爱奇艺把自己定义成了电视的改良版,而B站是要打造成一个年轻人分享和娱乐的社区)(爱奇艺靠头部内容一条腿赛跑,B站是内容+互动两条腿赛跑)
六,找到公司的护城河
不易模仿的要素,在巴菲特的框架里,就被称为“护城河”,他有四大要素:无形资产,商业模式的网络效应,用户转换成本和产品成本
护城河的第一大要素是无形资产,主要是品牌和专利。
好的品牌不仅降低公司的营销成本,甚至能帮助公司实现更高的定价
专利也是护城河,但是最好把他作为动态的指标,看一个公司不断创造新专利的能力,他背后体现的是公司持续的创新能力。
护城河的第二大要素是商业模式的网络效应
第一种是规模效应,规模越大,效率越高:比如共享单车,哪一家的车子越多,用户使用它就越方便,单他是一个单边的模型,也就是说只有靠公司单方面加大投产来形成规模,争取用户。
第二种叫双边经济模型:比如出租车,专车领域,他有司机的需求,也有乘客的需求,更多的司机会带来更多的乘客,更多的乘客也会带来更多的司机。
第三种是网络效应:比如社交产品,用户主动传播,帮助公司接近零成本获取新用户,它已经不只是一个双边模型,而是一个多变的网络模型,用户越多,网络的价值就越大。
护城河的第三大要素是用户转换的成本
转换成本的高低,决定了先发优势的稳定性有多强
转换成本越低的产品,就越会把精力投入到渠道建设中,来弥补这种不足
护城河的第四大要素是提供这个产品的成本
在面临同样的产业环境时,成本领先一直是竞争的有效手段之一。成本领先可能来自于规模效应,可能来自于先进的技术,当然,也可能来自于这家公司精益求精,步步为营的长期建设。
如果没有以上四个护城河,其实还有一个看起来有点无奈,但是非常有效的壁垒,那就是利润率
利润丰厚的地方,竞争者一定很多,所以与其让竞争者瓜分市场,领先者还不如主动降低里利润率,来获取更大的规模和影响力。
现实中一家利润率低,但有竞争力的公司,往往有一个后手,就是靠前端的低利润率模式,有能力带出后端一个赚钱的模式。
在分析公司护城河的时候,也需要考虑资本的要素,资本市场的火爆会加大一个公司塑造护城河的难度。
用财务数据支撑你的判断
如果你觉得一家公司的护城河是品牌,那你就要看,跟同类产品相比,这家公司的产品是不是有更高的定价和更低的销售费用。
如果你认为一家公司有规模效应,那你要看,他收入的增速是不是快于成本的增速,利润率是不是会随着销量的增加而增加。
如果一家公司的产品有东边网络效应,那通常它会有快鱼行业的客户增长和边际递减的成本。
如果你认为成本转换是一家公司的壁垒,那就看它是不是有较高的重复购买率和较低的营销费用。
如果你判断一家公司有成本优势,那它应该相比竞争对手有更高的毛利率和更低的费用率
小结
公司的护城河主要体现在无形资产,网络效应,用户转换成本,产品提供成本等方面
没有护城河时,越好的产品反而会招致越激烈的竞争。
当大家商业模式雷同时,利润率也扮演了壁垒的角色。
七,洞察公司的“人”和“制度”
新兴的行业和公司人的作用举足轻重,而成熟的行业和公司,则更有赖于制度
观察管理层言行的三个要点
管理层究竟是怎么对行业的趋势做出反应的
最有前途的管理层都在引领行业,比如在知识付费领域,至少一半的行业认知都来自于罗辑思维这家公司,虽然所现在做知识付费的多如牛毛,但我们还是很容易知道谁是带头大哥
普通的管理层至少会时刻跟踪行业的热点并积极应对
比较弱的管理层,他们的发言和几年前相比经常也没有什么太大的长进,对行业的理解甚至和你研究了一阵子的成果也不相上下
管理层的基因
激进还是沉稳,放眼大局还是关注细节
建议重点关注一下管理层言行的关系,观察他们之前信誓旦旦的说法在之后是得到了贯彻还是闭口不谈。
管理层对风险的预判
除此之外还可以观察股权结构
通过36氪,IT桔子之类的网站,再结合企查查,天眼查之类的工具去了解公司的股权情况
值得关注的指标包括核心人物持股,重点员工持股,公司的投资人等情况,一个健康的股权结构会为公司的成长保驾护航,但诸如核心团队持股太少,几个联合船是人持股过于平均,员工股权不足,投资人的利益冲突等问题都可能拖累公司的发展。
最后,关于人们还有一个观察的小诀窍,可以去看这个时代高水平的牛人都往哪个行业,哪个公司去跑,那一定代表了未来的趋势,至少是中短期的趋势。
观察管理制度的两个要点,好的管理制度,首要就是要避免或解决组织过大带来的低效
观察企业文化
跟踪公司的人效比
公司发展到最后,是业务规模扩张与组织自我进化之间的赛跑,也就是说公司的管理制度,决定了一个公司所能达到的最终高度。
八,方法论和总结
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将你的思考建立在不变的事物上
推己及人的方法能帮助我们真正理解一家公司
保持用最基本的方法寻找答案
尽量不要预设结论
有框架的目的就是为了打破框架
集中精力办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