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说结论:
bilibili v3.9 for Android在逻辑上优于v3.3及以前版本,bilibili的用户关系得到加强,bishi老爷明显越来越关注赚钱的事了。
1.设计:
我不是设计专业,但是我对于设计原则的观点是:
对于有一定用户量的应用,在iOS和Android设备上,应该尽可能提供相近的交互体验。
比如微信、比如淘宝。举微信的例子大家可能会认,举淘宝的例子大家可能不认,毕竟粗看之下淘宝的产品设计好像一团乱麻。但是别忘了一点,在淘宝这个用户量和交易量下,已经不能把它单独作为一个应用来分析,而应该作为平台来分析,每一个入口的位置都牵扯到一堆开发、运营、卖家、买家,它不是个商品,而是个商场。扯远了,但是淘宝双端一致的交互体验导致了对小白用户非常友好,你是iOS,我是Android,我也能教你怎么用,你也能告诉我哪里能找到好商品。如果只有十万用户量,开发者可以坚守逼格,可以遵守设计原则,但是在淘宝浩如烟海的二三线城镇用户群体面前,保持一致的交互体验是很明智的作法。
回到bilibili,虽然bilibili用户量不如淘宝微信,但是bilibili的用户也早就从小众的精英群体向各个大众群体蔓延,其中对游戏和ACG周边消费能力巨大的学生群体可能更是重要。对于绝大部分人来说,可能真的不怎么了解Material Design和iOS Design的差别,这次改动让他们的学习成本下降,并且很有可能他们会觉得更好看、更流畅了一点点。这部分用户是很难到知乎上表达观点的。
Android推出Material Design之后,一大批应用推出了Material Design的版本,我也自己尝试做过。但是说实话,我觉得推崇Material Design的一部分原因就是上手非常简单,像搭积木一样拼拼凑凑就有模有样,要是再加上一点对z轴的应用简直可以称之为精品。但是实际上Material Design这种给操作赋予空间概念的方式十分高端,虽然你很容易做出来了一个长得差不多的东西,但是是不是真的易用,真的和自己产品的核心功能相吻合,真的要花大工夫。
除了视觉系的应用,实用性的应用设计应该遵循应用本身功能和用户使用场景,而不应该过于坚守设计规范。
2.逻辑
bilibili v3.3 for Android有很多冗余设计和不易用设计的点,这些点在v3.9中多多少少得到优化。
左图是右上角三点菜单和最左边个人中心的高度重合,右图是频道列表页面最左边视频分类和上方分类导航高度重合,同时还有一个非常不易用的返回键+排序选择。请注意,返回键的样式绝对符合Android Design,但是设计者明显没有考虑到大批量低端机屏幕较小、屏幕边缘普遍性触摸不灵的情况。
再看新旧频道列表页的情况。虽然v3.9的列表页仍然很挫,但是相对于旧版本来说,层级更明显,高的层级在最顶部,低频操作折叠,的确是有优化的效果。
3.用户关系
bilibili v3.3的定位是一个纯视频播放平台,UP主和观众是两个群体,UP主上传了视频,观众去看就好了。对于UP主来说,web上操作明显更方便,因此移动端主要考虑了观众的使用。
但是现在B站有个现象,“新人都是怪物”系列,说明越来越多高素质的观众转化成了UP主。这会带来两个结果:(1)UP主和观众之间的界限变模糊,移动端不能仅仅为看视频而设计;(2)优质内容变多,观众发现优质内容的成本变高。
“动态”这一项外露实际上就是出于以上考虑。
(1)通过展示关注者的动态,能够及时为观众提供最想看到的内容;(2)这也为更进一步的用户关系提供基础,让社区交流不仅仅停留在单向的弹幕区和观众之间的评论区,能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4.商业化
其实原来“游戏”这一页位置也不错,首页右划两次,v3.9的改动只是让按钮更明显一点而已。
站在开发者的角度,我支持这种做法。例如优酷等大型视频播放平台,移动端布局简直寸土寸金,任何一个位置的调整都会带来收入的变化。bilibili v3.3到v3.9的调整实际上是把逻辑上同等级的页面在视觉上加强,填了过去的坑。
站在用户的角度,其实觉得挺忧伤的——这说明我们养不起bilibili了。不过幸好我又是个游戏用户,bilibili上游戏广告相比之下还是很优质的,比如白猫计划,最近正在玩,有一种伊苏的感觉。
作为对比,让我们看看主流游戏推荐都推荐什么东西。
最后总结一下:产品优化迭代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反复和推倒重来是很常见的情况,但是优秀的产品经理能够带着产品朝好的方向一步一步前进。Bilibili v3.9虽然仍有很多问题,但已经比之前的版本好很多了。抛开细节部分的讨论,起码我们能从这次改动中看出bilibili向前发展的思考。
bilibili的产品逻辑是个巨坑,本来视频平台的结构是很简单规律的,但是老版本愣是搞成了那个样子,怎么理清逻辑,同时兼顾到老用户的情绪,是个技术活,从频道列表可以看出来,新版本的确在做这方面的尝试。
体验是玄学。易用性、流畅度、内容精准度、推送打扰等方面是产品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