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先生在看托尔斯泰的三部曲,第一部看的《战争与和平》,看到一半先生说还没看懂说了啥,虽然被人名搞的有点崩溃,但是整个作品还是非常具有吸引力。
第二部看的《安娜》。因为女主的行为实在毫无理智可言,导致先生一度不想继续看,可能因为我的强烈推荐,先生还是硬着头皮看下去到最后居然也看的不可自拔。
最后开始看《复活》,先生最喜欢的一部,看了一半就跟我说《复活》写的真好,问我看过了没?我斩钉截铁的说没有。
昨天晚上随手翻开《复活》,马斯洛娃?这名有点眼熟,继续看了两页,这开头场景也是似曾相识。跑去找先生问了问后面的情节,哈!果然是我看过的。
对于我闹的这些小乌龙,先生早已见怪不怪。一本书,一部电影,亦或是一部电视剧,我可以每隔段时间就当一部新的作品看。毕竟连《复活》这样一部如此优秀的作品,看完也就抛诸脑后了。
细想下来,这也是我学习中一直存在的最大问题:目的性太强且不太合理。从小到大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考个好成绩,考个好成绩的目的是上大学,大学毕业后考各种证也不是真正的热爱知识,只是想要多一些底牌,即便是看喜欢的文学作品也总是看个热闹,从没在乎过学习的真正意义。应试教育下长大的孩子大多也都跟我一样,把学习当任务,把爱好当消遣吧。
我爱爬山,却总爱埋头攀登,即便在风景别致之处也极少停留,因为我从始至终一直惦念着的是山顶的一览无余,从未想过路途的风景或许比山顶更好。生完孩子这几年,生活似乎在某种意义上闲了下来,日常虽然被琐事困扰,但也不必在鸡血似的奋进和茫然的颓废间反复横跳徘徊,意外的赠予了我更多思考时间。
我终于想明白以后的路我改如何走,我应该适当慢下来,放松心态去享受生活带来的一切,不要去追逐那些虚无,而应多多遵从自己的内心。就如欣赏一个故事便应当享受故事的当下,精彩之处更应为他停留下来回味思考,反复品尝,而非囫囵吞枣般整个咽下却不知其滋味。
能想明白这一点大抵也是因为想要的我大多已经得到,用需求理论来说,我开始追求内心的自我满足。倘若回到以前,我仍然还是不会选择追求自己的内心需要吧。很庆幸现在的我能选择认真对待自己的爱好,前期功利性的努力换取了现在内心的自由,这种意外之喜倒是以往不曾意料到的。
很庆幸现在可以把爱好当成自己的另外一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