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升为两个孩子的妈妈,我一直在努力寻求对自我成长有价值的学习机会,包括在怀二宝孕后期,临生产前一个月里,每天都会保证充足的时间学习如何养育两个孩子的课程,心中有信念,只要用心去学习,提前关注,就会实现目标。这是养育路上的捷径,会有事半功倍的成效,当下,我就是在这样的成长之路上,用心体会着、享受着每一天的不同。
养育孩子,看见孩子,重遇自己。我深信,每一位妈妈走过这一遭后,会带着满满的能量,轻松而愉悦的过自己想要的生活。
当生活中一个接着一个事件来临的时候,我们通常会被情所困,遇到某些事情,我们会高兴,愉悦,轻松,满足,兴奋......或者我们会苦恼,生气,愤怒、沮丧,无助……我自己不断觉察这些情绪背后的信念----一些人生限制性信念,让我们遇事,通过自己的童年时期就已经建立起来的信念,来诠释这件事情,身体自然升腾一种或几种情绪,作为一种能量,推动我们对事情做出一个决定,于是外在行为将其呈现出来。这就是私人逻辑。
我们习惯性按照自己主观的信念、态度、价值感、行为标准,对其他人发生反应。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投射。
当外界所发生的一切与自己的标准一致时,我们通常会有正面的情绪、感受。相反,如果外界发生的一切与自己的标准不一致时,我们会有负面的情绪、感受,因此就会做出与情绪相呼应的行为。迫不及待地评判、纠正、唠叨、指责、怪罪……
举一个例子:曾经有一段时间,当我每次看到孩子发脾气时(动作为瞪着眼睛看人,脖子上扬、嘴巴嘟嘟囔囔),我会有非常生气、烦躁的感受,我会认为发脾气是不对的,不明事理、不顾及他人的感受、没有分寸感的表现(这是我对发脾气的想法、信念)。
总之,一句话,“发脾气”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标准。
于是,就对发脾气者做出一个“评价”,
认为对方可恨。
于是自己生气没完。
在标准层面上讲,不允许自己,和不允许别人是同样的标准。只不过,一个向外,对别人,一个是向内,对自己。
以上过程,是妈妈的投射,随之而来的评价、标签都不能代表真实的孩子。
似乎生活中,对他人做出的任何评价、标签都是在投射。
我们需要学习有效避免投射发生的方法。
就之前的实例来说,当妈妈看见孩子发脾气时,由于妈妈自己的内在信念(由妈妈过往生命经验得来)刺激妈妈产生焦虑、烦躁的感受。孩子的行为是诱因。妈妈的内在信念是促使妈妈产生情绪的真正原因。
此时,如果妈妈不照顾好自己的情绪,只在孩子身上找原因,只能越找越烦躁。或许妈妈回去学习各种办法去教导孩子“不发脾气”,往往教导都是变相的操控,结果孩子会不停滴触碰妈妈的情绪按钮,不断诱发妈妈内心创伤发作。
此刻,妈妈的心是灰暗无光的,找不到出路,日复一日在这样的循环中打转。孩子也是无比苦恼的。严重的情况,或许内心创伤有此产生,长大以后被类似场景一触发,同样会有像自己妈妈一样的强烈情绪。这就是情绪模式代代相传。
怎样点亮妈妈的内心,让妈妈真正为自己的情绪负责?(直面自己的负面情绪,好好的与负面情绪和平相处......)为自己的需要负责?(成人心智,不向外求)同时有“火眼金睛”,能够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意图、感受、需要,让爱真正流动起来才是出路。
妈妈要分清哪些是自己的信念、态度、价值感、和标准,哪些是孩子的行为,意图、感受、需要。
当你只看孩子的外在行为,你就没有看见孩子
当你开始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意图时,你就开始看孩子了
当你关心孩子意图背后的感受和需要时,你就真的看见孩子了
透过你的心看见孩子的心
这是你的生命与孩子的生命相遇
爱就发生并开始在亲子间流动
和谐而暖人
这就是真爱你的孩子
当我们能够“看见”自己,“看见”孩子,我们就不会无意识地随意主观评判孩子。允许孩子在每一个事件中自己去体验人生。父母默默在旁守候、观察。在孩子有需要的时候,随时敞开怀抱、接纳孩子每一个当下的感受,运用相互尊重、有效地沟通方式,积极正向的引导,让孩子在事件中树立品格,收获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