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想要输出内容这么难?”,当我想要写文章或者当众发表自己的看法的时候,我总是忍不住思考这个问题。其实,这个问题早在在我前几年咨询雅思考试的时候跟老师讨论过,当时我问老师:“雅思的听说读写这四个能力,我感觉听和读对我来说比较容易,但是说和写相对来说比较难。”当时老师如是回答我:“没错,如果把人的大脑比作电脑的话,听和读对于人的大脑来说是'输入',而说和写对于大脑来说是‘输出’,输入本来就比输出要容易。”现在想来这个类比其实十分浅显易懂了。
后来我又仔细地思考过几次这个问题,我认为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首先从我们从小的教育来说,特别是对于接受中国教育的我们来说,输入真的比输出容易。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经常是老师讲,我们去接收,很少问为什么,问就是必须这样,这道题就是这样的,很少有机会能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且进行深入的讨论和思考;在家里成长过程中,也是被灌输怎样怎样的习惯是好的,怎样怎样的饮食比较健康,什么样的衣物是得体的,我们很少有参与讨论和决策的机会,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共有特性,输入式的教育和成长让我们养成了输入式的学习生活习惯。
2、其次从我们自身的思考模式来说,大脑是很喜欢偷懒的一个器官,它会潜意识地去避免复杂的思考和行为,因为它知道那样会消耗能量,所以在我们还没反应过来的情况下,它自己就把懒偷了,如果我们不努力通过自己的自控力和制止力去多学习多思考的话,它就会按照最偷懒的模式去娱乐,因为娱乐对它的刺激更强,它更容易感到愉悦。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总是控制不住地去刷抖音,逛微博,因为这些行为不需要过多地思考,行为简单,又很容易产生愉悦感,所以经常会停不下来。但是一旦你停止刷抖音和逛微博你就会产生焦虑感,这是因为你的思考能力恢复了,你知道刚才浪费了打把时间,对于自己来说这是不对的,所以会产生很强的焦虑感。
3、再次从内容输出所需要的时间和其他成本来说,要输出内容其实并不容易,比如一篇2000字的文章,你至少需要阅读10000字的输入,这其中还不包括一些无意义的阅读,所以想要高效率的输出,是每个学习者想要追求的境界。因为只有能输出了,知识才会真的转化成自己的,囫囵吞枣的输入,其实在脑海中的转化量并不高,能输出,意味着知识能供你随时取用并且举一反三,这才是已经吸收的“精”输入,经过大脑的咀嚼与转化后的知识。这部分“精”输入也恰恰是能输出的部分。
4、最后想说一下,如何才能保证自己持续输出呢?我认为需要停止漫无目的的输入,特别是一些网络上的一些碎片化的知识,只关注碎片化的知识是无法在大脑中构建一个整体的逻辑框架体系的,因此我们需要有框架的整理和学习想要了解的知识,并且进行有目的的阅读。然后还需要进行以结果为导向的查找和了解,因为以结果反推,我们会更容易知道自己的知识漏洞,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和输入,这样的过程输入会让我们更容易理解并且加深记忆。最后,重要的一点:曾国藩曾训导部下时常常提及:人一定要学会耐烦。所以我们进行工作或学习时,一定不可急于求成,要耐住性子,坚持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