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讲述的是郑晋外交斗争的一个回合。
郑国是夹在晋、楚两个对立大国之间的小国,外交关系很难处理,对于近邻晋国要侍奉,可对于远一些的楚国也要朝拜。
郑国多年以来就是在这种夹缝中生存,在各个大国间周旋,察言观色、仰人鼻息,苟且偷生,苦不堪言。
但,即使是这样低眉顺眼,甚至卑微到尘埃中,还会令大国不满,时常遭到晋国的威逼、打压。
于是,郑国执政大夫子家致函晋卿赵盾,一面陈述郑国国君先前是如何屡次朝见晋君,逐年逐月罗列事实,暗示郑对晋的恭顺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并对晋国的指责针锋相对地予以回击。
一面又严词申明,如果晋国恃强凌弱,欺人太甚,郑国可能铤而走险,联楚抗晋。
这是一篇照会,照会就是国与国之间的外交信函。
在这篇照会中,郑国大夫子家利用晋楚两个大国的矛盾,表明了自己的观点和态度,有理有据,得体的言语中隐含凌厉的词锋,最后使对方折服让步,派代表到郑国求和。
这篇文章堪称一篇奇文,这里面有很多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比如“畏首畏尾”、“铤而走险”、“鹿死不择音”都是出自本篇文章。
在学习文章之前,我们还是先捋清一下人物关系以及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
首先我们看标题,标题中出现了两个人物:郑子家和赵宣子。
郑子家,姬姓,郑氏,名归生,字子家。
郑子家是郑国的执政大臣,但他不是普通的大夫,而是当时郑国的执政卿,相当于总理这一级别。
赵宣子,即是赵盾,嬴姓,赵氏,谥号“孟宣”。
赵宣子这人非常有名,“赵氏孤儿”这个故事大家一定是耳熟能详了,赵宣子就是赵氏孤儿的爷爷赵盾。
赵家这一族非常厉害,祖上从夏朝、商朝时期就很牛,最后到了战国时期,建立了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我们所熟知的“胡服骑射”的赵武灵王,就是赵家后人。
赵家到了赵盾这一代就已经非常厉害了,他做了晋国的正卿,兼执政大权与最高军事指挥官于一身。
晋襄公七年,他取代狐射姑担任中军将,集军政大权于一身,以卿大夫的身份主盟诸侯,被称为春秋权势第一人。
赵盾先后辅佐了晋襄公、晋灵公与晋成公三代君王。
此篇文章中,晋国的国君是晋灵公,晋灵公继位时只有三岁,因此晋国的政务都是赵盾在打理,晋国的霸主地位呢,也是赵盾在维持。
所以,在当时,赵盾不仅仅是一国重臣,在春秋时代可是一位响当当的人物。
赵盾执政期间,重视法治,重新伸张礼仪秩序,选拔在野的贤能人才,改善了晋国混乱的社会局面,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君权与卿权的矛盾。
同时赵盾对秦国和楚国的作战以及多次会盟,有效的稳固了晋国的霸主地位。孔子为此对他评价道“赵宣子,古之良大夫也。”
本篇文章讲述的是郑晋两国的外交斗争,而此时的郑国国君是郑穆公,也就是我们昨天学习的那篇《烛之武退秦师》中的那位公子兰。
昨天,在文章的结尾,我们讲过,晋国退兵的前提是郑国将立公子兰为太子,这位公子兰,就是郑穆公。
当年,秦军退兵后,郑国就把公子兰接回郑国立为太子,后来郑文公去世,公子兰便做了郑国的国君。
公子兰是郑国公子中最贤明的一个,一代霸主晋文公都非常赏识他。
最后,我们再聊一下晋灵公。
晋灵公是晋襄公的儿子,晋文公的孙子。
公元前621年,晋襄公去世。太子夷皋也就是晋灵公,当时还年幼,只有三岁。
权臣赵盾便想拥立居住在秦国的晋襄公的弟弟公子雍继位。
但太子夷皋的母亲缪嬴每天抱着太子在朝廷上嚎啕大哭,哭诉晋襄公没有错处,他的合法继承人也没有过错。
后来,她又抱着太子来到赵盾家里哭诉纠缠,并磕着头斥责赵盾。
晋襄公临死前将太子托付给赵盾,并留下遗言,如果太子成才,就是赵盾的恩惠,如果太子不成才,就是赵盾的罪过。
晋襄公刚刚去世不久,言犹在耳。赵盾却要废弃太子,请给出一个解释。
赵盾和众位大夫都很怕缪嬴的纠缠,又怕缪嬴党羽的威胁,于是背弃了从秦国接回来的公子雍,拥立太子夷皋为晋国君主,即晋灵公。
晋灵公长大后,奢侈,残暴。大肆征收税赋,因小事随意杀人。
赵盾与中军将士会多次劝谏。晋灵公不仅不听,还两次派刺客谋害赵盾,赵盾被迫逃亡。
随后,赵盾的族弟赵穿袭杀了晋灵公。赵盾得以重回朝廷,拥立晋襄公的弟弟黑臀即位,即晋成公。
晋灵公年幼继位,很多史学家认为他德行有亏。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评价晋灵公奢侈无度,得不到百姓的拥护。
春秋末期史学家左丘明认为“晋灵公不君”,即晋灵公不行为君之道。
备注:1.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2. 文章部分释义及赏析资料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