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又到了该交“007不出局”作业的时候了。心里犯难,没有备货怎么办?没有成熟的思考,不足以完成一篇文章怎么办?难道要不交作业吗?
思来想去,当前情况下,实难写出高质量的文章了。但不交作业是万万不可以的。即便是只写很短的文章,那也代表着自己在思考不是吗?
所以,有了今天的文章《本周的两点思考》。
1. 上班不迟到,是一本万利的事。
今天8:25就到了办公室,是半年来为数不多的几次没有迟到。我们单位上下班不打卡,所以形式上并不拘泥于早来或者迟到的那么几分钟。但实验室约定俗成的上班时间是8:30,办公室有前辈到的很早,所以每天我都心里卡着这个点。但,真的只是在心里想想,行动上每天依旧迟到。
今天到了办公室,打扫卫生,烧开水,坐下来想想今天的计划,一看时间,竟然才8:40。想起往天这个点才赶到办公室,莫名的幸福感油然而生!
并不是说早来的这几分钟能做很多事情,但是这几分钟却深刻的影响我的心理状态。出门晚了,一路上都在担心迟到带来的负面——被前辈看见,工作不上心;早饭不能好好吃;心慌慌,半天不能安下心来。在这种紧张状态下,迟到几分钟导致可能是一整天的心慌慌。
所以,上班不要迟到很重要!老公今天也说:“今天是坦然在餐厅吃的早饭,还提前10分钟到了办公室。不迟到的感觉真好。”
有人可能会说,就这么小的事情,值得拿出来说吗?我觉得非常值得!因为做的好的时候,一定要及时肯定我们自己,强化这种感觉。从无到有,这也是莫大的进步呢!
2. 阅读中的需求原理
最近只花了一周时间,就读完了《围城》。这是迄今为止,看书看的最快的一次吧。相比于非虚构类的书,《围城》是本小说,情节有吸引力,文字也非常精彩。每天到家了就想看,一有时间就想看。所以,当然看的快啊!于是,我就在想,这种读书的感觉可以复制到看非虚构类的书籍上去么?《围城》看的认真且快,源于我有浓厚的兴致。能够主动并且认真读一本书,源于对这本书有需求。
所以,对一本书有需求,决定了自己是否会惦记并且主动阅读一本书!
有需要解决的问题,带着问题去读书,想知道书本给出的答案,这是很好的需求。大部分非虚构类小说都能这样被需求。
想跟作者对话,窥探作者的思路,深入了解作者的想法,这也是需求。
遇上一本难懂的书,死磕着想要攻克它,这也是需求。罗胖曾推荐过一本《世界为何存在》,是本哲学书,内容非常晦涩难懂,当时抱着把书啃完的信念,最终费大气读完了。
恩,我还应该找出更多的需求来,让我爱上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