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要:
这是一个系列文章,今天我们来聊第一篇:网游,吸引人的秘密在哪里?
对于网游,很多家长有着强烈的排斥心理,认为那是洪水猛兽,一不小心就会掉入其中,毁了孩子的终身。
这个想法很正常,也很普遍。毕竟,关于网游成瘾的报导大量的见诸于报端,由此引起的负面信息随处可见,同时父母们又普遍认为孩子的自制力是极弱的,所以对网游也总是心怀忌惮。
-01- 网瘾、网游
网瘾这个词儿自本世纪初伴随着网络的逐渐普遍,而被普遍提及,尤其是当各种吸引人的网络游戏大面积普及时,这个问题更是被广泛的关注,并且也涌现出了大量的“戒除网瘾”的机构。
当一件新鲜的事物以负面的形象,不断的出现大众视眼中时,由于我们的不了解,自然会把它当作病态一样的存在。并且这个世界永远不缺乏治病的神医——你有什么病必然就有什么药,就必然有人想办法给你治,所以必然出现了杨永信之流的“电击专家”。
杨永信,临沂市网络成瘾戒治中心主任,于2006年1月成立了“临沂市第四人民医院网络成瘾戒治中心”,并且使用电击“治疗”网瘾,其网戒中心被称为是新时代的“集中营”。
2009年,卫生部在对《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征求意见时,否定了将"网瘾"作为临床诊断的精神病,同时,卫生部提出了新的概念,认为"网络成瘾"只是网络使用不当。
至此,杨永信之流才淡出了公众的视眼。
也至此,网瘾似乎就很少再被大家提及了。
网瘾并没有消失,看看周围,它变得更加普遍了。它以各种形式出现在不同的年龄阶层,微信、网剧、小游戏……这些东西按照过去网瘾的评价标准,都可以被定义为“微信瘾”、“网剧瘾”、“小游戏瘾”……
但毫无疑问的是,由于我们对它的熟识,便有了更加缓和的态度。更何况,当年对我们各种限制的父母,他们也“陷入”了这样的洪流中,迷恋于各种游戏和网剧。
但同样毫无疑问的是,这些东西确实会影响到我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由于过度的沉迷,有一种说法能够比较准确的概况这种状况:我们不是玩“游戏、网剧、微信”,而是被它们玩了。
我们这里仅以网游举例,对为什么网游会如此吸引人做一个基本的解读。
-02- 网游为什么那么吸引人
网游之所以那么吸引人,能够让那么多人沉溺于其中。是因为在这些游戏背后都有一个强大的设计团队,致力于将全球心理学、行为学等最先进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游戏中去,目的在于通过人性的弱点吸引玩家的注意力。
我们这里提一个心理学的理论:“强化奖励理论”。
先讲一下这个理论所对应的小白鼠试验:心理学家把小白鼠放在笼子里,里面有个要摇杆,一按摇杆就有食物掉下来,后来小白鼠对这个摇杆就上瘾了,即便没东西掉下来也会按个不停。但“一按摇杆就掉东西”太单调,时间久了就可能不去按了。于是心理学家把“一定掉东西”改为“偶尔掉东西”,这种强化就被进一步加强,小白鼠按遥感就更加疯狂了。
这个理论被用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比如微信里的随机红包奖励、支付宝的攒五福活动、刮刮乐等,想想,我们中的很多人是不是对此都很痴迷,停都不想停下来。
游戏中“随机的赏罚机制”、“各种不可预知的结果”都是利用了人的这种心理。
除此之外,网游还充分的利用了人性的其它需求,比如:面对难题的方法——任务细分、竞争——竞争排名、合作——团队协作、交际——交友功能等。
网游最大目的是要具备足够大粘性,让更多的人能够更长时间的留下来,所以网游便会不断的更新,以适应玩家不断的情绪变化。
网游充分的利用了人性的弱点,在不断的给予我们各种满足的同时,以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指导我们完成一项看似艰难的任务,同时冠以我们很多虚荣的头衔。它不光满足了我们的娱乐需求,同时也满足了我们交际的需求。
不可否认,网游必然会如同洪水猛兽一般,挡也挡不住,重点在于孩子如何看待它。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下一篇文章见。^_^
最后做一个备注:
有知名教育专家说,可以把网游当成篮球、乒乓球、棋类游戏等一类型的运动。大家一定不要当真,除非这个游戏是我们儿时玩的单机版游戏,否则不加“约束”的网游,只会让孩子越陷越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