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阵子和李大人去深圳,陆续见了几个我们在那边的好友。每每吃过饭,聊过天,李大人都会有所唏嘘:和他们一比,我们过得好像“咸鱼”。
的确,表面上看起来,我们的生活和他们的比起来,差距很大:他们拿着更多的月薪,做着更高职位的工作,每天更忙碌,见更多的人,谈更多的事。仿佛他们的人生比我们更加精彩。
但其实我并不这么认为,因为这一切都是自己的选择。我们选择了不同的城市,也就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可不管我们选择了怎样的生活,都会付出相应的代价。
你可以在三四线城市悠然生活,拿着相对较少的月薪,自己可支配的时间相对较多;也可以在大城市奋力打拼,年薪几十万,但是工作挤压了大部分生活。这一切应该没有好坏对错,只是自己偏好选择而已。
我和李大人也曾在一线城市生活过。毕业伊始,被她拉着去了上海。作为小镇青年的我对大城市不怎么感冒,甚至有些恐惧。但在那里的两年多,自己算是开阔了眼界,增长了见识。以至于后来屡次出差到上海和北京,我也能轻松“应付”。
而这次在深圳,我从接触到的各个人身上学到了不少东西。一是,他们成长的速度好快。大城市的快节奏和多元化让年轻人的成长速度提升了几倍,这是大城市的红利。他们积极拥抱机会和变化,快速适应,提升了城市效率。同时反过来也被城市效率推着走,形成了一个“正循环”。我现在还记得同学P毕业后去了深圳一阵子后和我说:在深圳一天可以做5件事,而在我们老家,5天可能才能做好一件事。
二是他们对待工作的态度,对于商业机会的敏感度以及胆识。他们更愿意长远的去考虑一份工作,他们称公司为平台。更多考虑的是这份工作自己能够学到的东西是什么。其中有的人打拼了几年,看好市场商机,自己当起了老板。
而我们在三线城市过着朝九晚五,外加双休的生活,表面上看轻松悠闲了很多,但是压力是同样的。房子,车子,孩子,每一个都不是一个省心的事。我们不满足于这样“轻松悠闲”的生活,所以要付出比周遭人多的努力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而生活。而这种努力在这种小富即安的环境中显得格外的另类。
得益于互联网的便利,三线城市的我们可以和一线城市甚至全世界都保持在同一个频道上。信息的及时性和丰富性使得我们每个人不管想学什么来提升自己都能够找到相应的资源。我在网上看知识脱口秀,听财经评论,上商学院;李大人在网上购买声音表演,舞蹈课程以及烘焙直播。我们获得的知识或者说信息并不比那些在一线打拼的同学少,甚至有可能更多。这些让我们内心得以丰富,能力得以提升,假以时日,我相信我们能够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或者至少向它越靠越近。
生活过得像不像咸鱼,并不在于你在哪里,而是在于你想要怎样的生活。你可以布置好自己的出租屋,同样可以有家的温暖;你可以早起一小时晨读,同样可以在别人面前侃侃而谈;你可以坚持跑步,同样可以抵御在办公室久坐养出的小肚腩。
生活过得怎样,不在于你在哪里,而在于自己的选择与自律。愿屏幕前的你,不要后悔自己对于生活城市的选择,坚持对自己的自律,向着你想要的生活一路狂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