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心理学的普遍发展,似乎我们长大后的每一种伤都可以与原生家庭挂钩。长大后不自信,是因为小时候父母不认可;长大后没有安全感,因为小时候父母关爱太少;长大后经常被分手,因为小时候父母经常吵架,形成了不值得被爱或男人不可靠的信念;长大后赚不到钱,因为父母灌输了赚钱很累,赚钱太难的信念,或者父母的宠溺没有培养出该有的责任和力量。
没有人是不带着伤痛前行的,只是有的人会把伤痛化为力量,作为自己生活的助力;而有的人却紧抓着伤痛不放,他们一辈子都会被淹没在伤痛里面。人之所以来到世上,就是为了把伤痛转变成智慧,而不是在伤痛中行走。
就像经常被人提起的《都挺好》中的苏明玉,她是典型的在原生家庭中受过伤的人。因为母亲思想传统,重男轻女,觉得女孩子读太多书,受太多的教育是没有用的。也就是因为母亲的偏见,照见了苏明玉长大后的孤傲与自强。她一定要让自己成功,让自己有很多钱,来证明她的母亲是错的。可是遗憾的是,她成功了,她也拥有了很多钱,可是她的母亲却看不到了。
我想在她生命中真正的遗憾的,并不是母亲没有看到她的成功,而是在母亲临走前,她都没有与母亲和解。这才是她心里永远的伤。没有一个孩子是不渴望得到父母的爱和理解的。
曾经我也觉得自己是一个特别苦逼的孩子。因为从小家里条件不好,被父母送到乡下的婆婆家寄养。那时候太小,虽不记得寄人篱下的样子,可是却在我的潜意识里,留下了自卑,缺爱的影子。他们一直跟随着长大,我也常因为自己不被爱 不被关注而感到痛苦。我常常怨自己的父母为什么当初不把我带在身边,让我从小就内向自卑,我甚至怪他们为什么没能赚更多的钱,让我不用在同学的面前被嘲笑,被看不起。可后来,当我迈出自己的世界,发现有人比我苦的多的多的多。
有的人从小就被父母抛弃,有的人 从小父母离异,跟着一方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还有的,妈妈带着孩子嫁给继父,可是继父对她进行性侵犯。我见过一个跟我同一期的学员,她很优秀,也是我们的大管家。每次学习,所有的吃喝住行都是她安排的。看起来活波开朗,做事情也非常有魄力,我们都喜欢听从她的安排。
可每次深度释放课与父母和解的时候,她都哭得非常惨烈。因为她不知道自己的母亲在哪里。她的爸爸爱喝酒,喝了酒之后就会对她妈妈进行家暴,她妈妈在她出生后的6个月,离家出走了。后来她是被60多岁的奶奶扶养大的,她常常说她恨她的妈妈,恨妈妈当时扔下她不管,可是与这些恨相比,她更希望能够有个妈妈。
与这位同学相比,我觉得自己就像是在无病呻吟。从小在父母那里缺失的爱,我可以在成长的路上一点一点地补回来。并不是让父母重新给予爱,而是让自己学着去理解和接纳他们爱的方式,因为这已经是他们能为我做的最好的了。
因为他们那时候要扶养我们3姐妹,他们必须更辛苦努力地赚钱。如果把我带在身边就少了一份劳动力,少了一份收入。如果没有那时的经历,也不会有现在的自己。
周鼎文老师说过“当父母给予我们生命,让我们可以来到这个世界,这便是父母能给我们都最好的礼物。”
很多人小时候因为受过父母的打骂,而一直对父母怀有恨意。可是父母也是由一个孩子而来的,也许他们也缺少爱,缺少认可。也许他们的父母也没有教会他们如何爱自己,如何爱自己的孩子。但是他们尽自己所能,用自己所经历的认知去养育我们。所以不管小时候他们怎样待我们,都已经是他们能给我们最好的了。都说父母是我们的天地,是我们内心力量的来源,如果我们没有与父母和解,依然带着隔阂与怨恨,那应该是人生中最残缺的部分。因为给了我们生命的是父母,能够让我们看见世界的也是父母。
所以我们也要试着去理解我们的父母。他们与我们生长在不同的年代,他们的生长环境和经历形成了他们看待实物的信念。我们很多时候无法改变一个人,但是却可以改变自己的思想,去理解也接纳他们。这也许是我们这代人需要成长和学习的方向。我们一方面要走出自己的原生家庭,理解自己的父母,另一方面要多关注孩子,不要再让孩子走我们的老路,受原生家庭的伤。
如果把人生中遇到的痛苦和问题,都看做是生命的一次成长与蜕变,人生应该会变得更加美好。
我们的生命一半来自父亲,一半来自母亲。因为有他们才会有我们,他们是我们的根,我们是他们生命的延续。只有在心里把对他们的批评和否认去掉,才能真正与他们和解。只有和解才能让我们更完整地体验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