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在幼儿园检查完口腔,看到唐唐老师, 迅速把娃交给了她。
在娃多睡10分钟和我开行政会、吃早餐之间,只好选择了把他放在半路。
这是最近的第二次,前一次是因为我要参加升旗仪式。
我这是不是假的在送娃啊?
9月1日,当语文组的岚、评估院的深所,我们坐到一组的时候,大家都是有些懵圈的。岚说我要做什么?深所询问接下来准备怎么研究?……
这一个学校和评估院联合召开的研讨活动,意味着峰会的协同研究从开学的第一天便全面展开。工作坊采取了任务驱动的方式,坊主是“一把手”,全权负责人员组成、研究推进、时间安排、流程设计、资源运用、工具开发、经费预算等所有事项;学校打破管理、校区、学科界线,从全校范围内遴选了一位在工作坊研究选题方面具有深入实践经验的老师,作为坊主的学术支持;评估院同样派出资深研究专家进入各工作坊全程指导、共同推进。
为了帮助各组讨论,强回顾了过去半年来“评价”研究的进程,和峰会诉求——汇聚三方力,办一届简单而深刻的峰会;介绍了与合作伙伴的三点共识:发挥三方优势,建立协同机制,负责到底的使命担当;进一步明确了峰会的目标:上天入地、最新成果、有过程的评价会。这进一步明确了定位,厘清了方向,加深了对举办峰会的认识,统一了办会的思路。
为了帮助各组规划,我代表课程部介绍解读了推进策略。一是工作坊整体性设计的思考,初步选题及预设的核心研究内容;二是三个阶段推进的安排(见“峰会看来两天,研究至少一年”);三是协同研究的机制。这为大家的讨论,提供了前期讨论的基础,对接下来两个多月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参考的路径。
了解了为什么在一起,经过了起初的寒暄,岚火力全开,将语文组的做法全盘托出,向深所提出了一系列问题。深所强调,语文工作坊的选点要代表学生、学校的导向,要站在最前沿,如:学生评价课程化,学生要成为评价主体,要思考信息化工具、大数据分析等新技术的可能。我们还建立了微信群,讨论了接下来共同研讨的思路。
峰会的协同研究机制,给了学校承办学科/年级/老师,充分的空间;评估院派出了与基础教育评价相关的所有4个部门的13位专家,参与当天的研讨,专家的提前介入,深度介入,为学校团队提供了专业支持,为研究的深入提供了保障;以此形成了核心研究小组,将在接下的时间里,进一步共同驱动与全国伙伴校和专家的讨论。
峰会历来是拒绝挂牌式合作的,校长强调这是巴蜀峰会成功要素之一。协同研究,让峰会聚合了各方之力,让各方一起走,找到了自己的角色,发挥独特的作用,从而产生合作的化学效应。
而专家如何发挥最好的作用?芳所谈了要做的四件事情:一是基于理解巴蜀基础上的分析与研判;二是基于巴蜀需求的对话互动;三是基于现实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四是基于系统体系中的特色突破。
至此,工作坊研究的主要团队组建完毕,大家以联合研究的姿态,全面开启了峰会的过程性、深度化研究,“共同战斗,共同成长”。
冰从渝北回来开会,对我说:你终于业余写点文字了,真心不容易呀。
她打理着自己在业界颇具影响力的公众号,对如何在工作的节奏中,能尽力抽空码点字,想来是深有感触的。我常在她文字的末尾,看到:“觉得不错,请鼓励,请点赞”,认为这是例行的谦虚的态度。现在有了切身体会,这,还是寻求朋友让自己坚持的另一种理由。
但愿今天路上不堵车,昨天下午南临时通知上午开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