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新词现在成了一种流行,谁先造出来,谁就有拥有权。
《刻意练习》火了,别着急,我造个刻意学习。输出倒闭输入流行开了,有人站出来,我是中国第一个提出来的。
就连如何读书,都能被包装的五花八门。
大蒜阅读法、十维阅读法、香蕉阅读法......
《孙子兵法》云:“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败。”
跟大师学习,也仅能得其中,那,我们为什么还要把目光,投向那些垃圾?
今天说的这个人,了不得。
如果用著作等身形容一个人牛逼,那他的著作远超过他的身高。
他说自己最大的本事是会读书,敢号称 500 年来白话文写作第一名。
他就是,李敖。
红夹克,白衬衫,关于读书和故事,李敖有话说。
好中文
2017 年 2 月,李敖 83 岁,遭遇了人生的大坎儿。脑部罹患肿瘤,医生说他最多还能活 3 年。
5 月感染急性肺炎,好在 6 月病情好转,和优酷合作一档访谈节目《再见李敖》。
和过去的朋友、仇人做场告别,让彼此不留遗憾。
但是,他说了一句话,让我感觉挺遗憾。
病后初愈,记者和他在书房聊天,他说剩下时间把《李敖大全集》编完,还想做一件事,把历代的好中文编一下,但是这个工作量太大,身体不允许,只好放弃。
讲到好中文,李敖说了一个故事。
大学时谈恋爱,喜欢一个女生,她妈妈反对我,原因是因为我穷。
但老太太说话很讲究。
你李敖将来做了总统,经过我家门口,我也不理你,你也不要来。
作为乞丐要饭,经过我家门口,**请你快走几步。 **
李敖说,她没有讲你赶快走,而是请你快走几步。
好中文。
那时候人多厉害,出口成章。
现在好中文越来越少,原因是大家不读书,或者说不会读书。
乔布斯说,优秀者模仿,伟大者剽窃。
所以,我们要占李大师的便宜,把他的读书方法偷过来,给自己用。
五马分尸,大卸八块
李敖最厉害的地方是,看书非常多,而且能够融会贯通。
他要证明自己的读书方法好,不会一上来就告诉你,而是四处举证,娓娓道来。
学不至于乐,不可谓之学。
读书不能让你感到快乐,就不叫学习。读书首先要让自己愉悦,这是第一位的。
然后怎么样呢?
读经而已,则不足以知经。
单独看一本书,是不了解这本书的。只有看了一堆书,才能了解这本书。
李敖举了《论语》中的一句话:厩焚,子曰,伤人乎不问马。
马厩着火了,孔子问人伤着了吗,却不问马有没有事。如果只读《论语》,是不明白这句话的。
只问人不问马,不符合孔子仁民爱物的形象。然后李敖查证,这个“不”字是“后”的意思。
先问人有没有受伤,再问马怎么样。道理就通了。
接着,李敖讲苏东坡如何读书。
有人问苏东坡:“公之博洽可以学乎?”
曰:“可。吾读汉书,盖数过而始尽之。如治道、人物、官制、兵法、货财之类,每一过博求一事,不待数过而事事精核矣。”
你那么有学问,可以学习吗?
苏东坡说可以。
我读汉书好几遍,才把汉书读完。比如治道、人物、管制、兵法、货财这样的类别,每读一遍只研究其中一项,这样读几遍下来,这本书讲什么我都了然于胸。
现在人们讲的功利阅读,主题阅读,苏东坡才是鼻祖。
这个方法是好,还有更好的方法吗?
黄庭坚说:以我观书,则处处得益;以书观我,则释卷而茫然。
我主动,有目的看书,哪里是我需要的,记下来,处处得益。
如果我不主动,不知道看书是解决什么问题,那就是书看我,读完后就迷茫了,不知道自己看了什么。
到这里,我帮你梳理下古人的读书方法。
把读书当成一件乐事,看书时要有目的,知道帮你解决什么问题。
然后进行主题分类阅读。
李敖觉得这个还不够好。
为什么呢?
虽然主动阅读可以处处得益,但是受益只是一时,不归纳整理,时间久了,你就忘记了,还是茫然。
那最好的方法是什么呢?
五马分尸,大卸八块。
李敖说,不要让“益”溜走,要逮住它。
书就看一遍,有用的东西裁剪下来,收集、分类、归纳、整理。
遇到好书,买两本,正反面都裁剪下来。下次需要直接找标签,调用。
这才叫读书,把精华的东西都吸收了。
将心注入,一张卡片
当一页页内容被裁剪下来后,如何进行创作呢?
用 ORID 做成一张张卡片。
ORID 是四个英文单词的缩写:
O: Objective(客观)
R: Reflective(反映)
I: Interpretive(诠释)
D: Decisional(决定)
用一句话概括:见感思行。
O:你看到的客观事实,就是书里你裁剪的内容。
R:你的情绪感受。觉得这块内容写得好,让你感到快乐、悲伤、或者是一种难以名状的享受。把这种情绪描述出来。
I:思考,知识之间的有什么联系,写出自己的看法和心得。
D:接下来就是行动了。这块知识我可以用在什么地方。
这样内容就变成一张有印象、有情绪、有生命的卡片。
这是我裁剪的一张卡片,BBC 对纳博科夫的采访。
卡片背后的科学原理有三点:
- 必要难度
大脑像一块硬盘,记忆的内容存储进去会相互竞争。人的记忆有两种基本机制:存储和提取。
存储越容易,提取就困难。存储越困难,提取就容易。
所以,边听边记笔记,看似存储容易,但是忘的也快。好方法是听课时专心听,晚上或者第二天再记笔记,这样会更牢靠。
- 创意密度
当你把内容集中在一张卡片和一个 word 文档时,前者是更少内容,创意密度更大;后者会将内容稀释到一个 word 文档,创意密度低。
- 远距联想能力
像是一张张卡片的拼图,只需打乱顺序,进行不同的排列组合,就能产生新的内容。
而普通人写作,还是一个词汇、一个句子地修改,想象能力是破碎的,创意密度小。
这些认知原理,本质就是组块。
为了方便记忆,把一些需要记忆的东西加以分类,或者加工成一个小的整体,就是组块。
卡片就是一个有意义的组块。
理解了组块,写作就变得清晰、简单。
按照李敖的读书方法,把有用的内容裁剪下来,用 ORID 制作成一张张卡片,对卡片进行标签分类。
每一门学科都是一堆卡片。
底气就来自这一堆卡片,一天 3 张,一年就 1095 张,这个知识密度,排列组合下来是天文数字。
生活也变得简单可测,别人对我没什么影响了,我只关心自己每天有没有完成三张卡片。
完成,安然入睡;没完成,挑灯夜战。
调用知识,极速成长
从李敖高效读书,到纳博科夫卡片创作,大师的一整套输入、输出方法,被我们偷过来了。
学习就变得很简单,模仿这些榜样,进行大量练习。
什么都好,就有一样不好。
调用知识很麻烦。
信息时代必备技能就是:调用知识。
怎么办?
用 marginnote 解决。
marginnote 是电子化的李敖裁书法+纳博科夫卡片创作法。
这款工具最强大的地方有三点:
- 检索书籍关键字,进行分类阅读。
向苏轼一样读汉书,检索人物、兵法,跟人物和兵法有关的内容都会检索出来,可以有目的进行阅读,做到我读书,而不是书读我。
裁剪的内容可以直接打标签,用 ORID 进行卡片创作,所有你输入的文字都可以被检索。
每一张卡片可以共享给别人,联机学习。
线下聚会时,就可以共享卡片,倍增彼此的时间和知识。
这时代真好,技术进步,让我们低成本就能实践李敖大师的读书方法,而且调用知识比李敖更方便。
李敖经常用陆游的一句诗调侃骂他的人。
尊前作剧莫相笑,我死诸君思我狂。
意思是,我喝醉了胡言乱语,你不要笑话我,我死后,你们会想我想的发疯。
素材来源:李敖有话说;心智工具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