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一对华人夫妇共同书写的《带一本书去巴黎》躺在我的书柜里至少有五年以上了,但是我却一直没有拿出来看。因为光看名字,我还以为是什么观光旅游的书籍,直到某一日整理书柜时再次看到此书,出于对巴黎的想念或者其他我自己也说不出的情怀,我翻开了它。看完后,我的内心是震撼的,震撼于我对历史的无知,震撼于作者的文字功底,同时庆幸还好我没有错过它。
这是一本很有文化底蕴、人文情怀很浓厚的书。表面上看,这是跟着作者的足迹去了解那些著名景点的“旅游”书,事实上,这更多的是一本反思历史、反思人性、反思民主、反思政治体系的集大成之作。它和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有点类似,但此书文字风格却是沉重中带着诗意,所以读起来不仅会感叹历史的无情,人性的复杂,同时更多的是一次美好的诗意的文学之旅。
作者主要选取了和法国大革命有关联的一些景点,通过参观这些著名景点,看着那些记录,摸着那些石块,听着那些介绍,去了解巴黎的前世今生,甚至了解法国之所以成为现在的法国的原因。
首先我们跟着作者走进巴黎这座城市,现在所呈现在世人面前的巴黎概况是由一名叫奥斯曼的贵族进行整体规划而成。这名法律专业而非建筑专业出生的巴黎市警察局长却将巴黎改造成了现在世界人民称赞的拥有“皇家派头”、“贵族风头”的伟大城市。但是在他在世时,却饱受非议,被认为没有好好保护古建筑,被称之为反革命分子。本书就由“反革命”开始,慢慢的走进“革命”的历史殿堂。一幅画面一幅画面的去看曾经发生的那些故事,那些牺牲了的人群,那些疯狂的革命分子。
作者带领我们由现在走入历史,再由历史反省社会、反省人性,层层递进,让我们通过巴黎的各大景点,走进法国大革命那灿烂却血腥的历史中并思索历史所带给我们的反思。
书中的很多观点翻新了我对法国大革命的认识。以前从课本上,我们所看到的文字都是对这次大革命的各种赞誉,但看了这本书后,再次回想曾今课本上的介绍却有种细思恐极的感觉。本书中作者有一段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一本中国人写的历史书中,对于九月屠杀,我读到这样的记载:‘群众处死了许多监禁在巴黎的反革命分子。这个自发的革命恐怖手段打击了反革命的气焰,对于恐固革命的后方起了巨大的作用’,我就是读着这样的历史书长大的。被这样的历史观浇灌着,我是否还能指望自己并不成为一头狼?我又能指望自己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当我看到这段文字时,我想到自己也是从小读这样的史书长大的。这种教育下长大的我们,让我们慢慢的失去了对人性的思考,某种程度上,受到这种教育的我们的确由人变成了狼。
当我们看到法国大革命带来的光辉成果时,我们是否也该冷静下来,思考这被美化了的革命背后所隐藏着的残酷?在这九月屠杀中,“在三天里,整个巴黎被民众无辜杀害的人数,在1247人至1368人之间。”当我看到这些数字时,我忍不住的心打了一个寒颤。在一次次的暴行或者所谓的革命中,得到利益的总是那些少数统治阶级,而牺牲的却常常是无辜大众。
历史由鲜血铸就,从古至今,当一个新的政权产生时,总是伴随着无辜生命的牺牲。当我们在赞美一些革命时,我们是否能深入的去思考,这革命是否真的有必要?当我们再次提到应该要有某某革命时,我们是否能冷静下来?如何在减少牺牲的情况下去达到目标?
革命革命,革的,真的就是命啊?对于生命,我们不是应该充满敬意吗?为何,每到利益面前,生命就变得一文不值?再为何,大多革命之后的结果却总是背离了革命发起的初衷,而让为了“人类解放”的事情变成了一些特殊人群夺取利益的工具?
也许,根本就没有所谓“人类解放”这种美好的事情,这只是一些理想家们所臆想的事情,却常常被有心人士夺取,成为了成就个人私欲的遮羞布。
我觉得这本书最大的价值就是让我学会理性思考,学会辩证的去看待历史。同时,让我听到一些“美好而崇高”的词汇时,我会打上一个问号,真的如此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