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信任的能力是一个人建立情感关系的保障,因为情感是维系亲密关系的纽带。
一个人缺乏爱和信任的能力往往会导致社会适应困难,人际关系困难或者亲密关系困难。
爱和信任的能力是在婴儿期建立的。这种情感链接体现在母婴关系里,体现在婴儿和养育者的互动里。
一个足够敏感的母亲会把婴儿的各种需要照顾的很好,这种共情性的爱让婴儿体验到安全、沟通和信任。
在依恋关系理论当中,儿童只有把父母作为安全基地才能有效地探索其周围环境。假如婴儿不寻求并维持与照顾者的亲近,这无助的人类婴儿就会抑郁、沮丧或者凋亡。
我们的安全感取决于我们内心是否有一个安全基地。
每个人都有依赖他人的需要,这个可以依赖的对象必须是可以信任的并且能够提供给我们支持和保护的重要他人。
而在我们很小的时候,这个安全基地更多地是由妈妈来承担的。
如果妈妈是个"足够好的"妈妈,这个妈妈所担任的安全基地就会内化为孩子心中的安全基地,孩子长大后就有了内在的安全感。
如果没有"足够好"的妈妈呢?那么在孩提时代就开始表现出某些特征,比如索性不要妈妈,妈妈回来了,也会懒得理她,他们更关注自己的智力活动,不太有情感反应(压抑了);
或者他们表现得很矛盾,好像要靠近妈妈,但妈妈靠近了要拥抱他们了,又挣扎着要离开,对妈妈好像有很多怒气,情感摇摆,缺乏理性。
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他们没有从母亲那获得安全基础,所以或者发展成一种强迫性的自我依靠,或者又想要母亲又不信任母亲。
婴儿会形成一种人际关系的"内部工作模式"。如果孩子在早期的关系中体验到爱和信任,他就会觉得自己是可爱的、值得信赖的。
然而,如果孩子的依恋需要没得到满足,他就会对自己形成一个不好的印象。"一个不受欢迎的孩子不只觉得自己不受父母欢迎,而且相信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欢迎。
相反,一个得到爱的孩子长大后不仅相信父母爱他,而且相信别人也觉得他可爱。
这种内在模式最后转变为一种无意识、惯性的运作。它实际埋藏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
这种行为模式一旦形成,就具有了很强的稳定性(形成一个人的稳定人格)。
这种行为模式将对儿童的各种社会人际关系(如母子关系、师生关系、同伴关系等)都产生影响,更会对其成年以后的人际关系和婚恋关系都产生长期的影响。
所以说,"内部工作模式",其实质是儿童对自我、重要他人以及人际关系的一种稳定认知。
随着年龄的增长,个体倾向于用己有的"内部工作模式"去理解新的信息,早期经验就是这样对个体日后的发展起作用的,个体内部信息将投射到周围的人身上。
儿时虐待与被忽视的经验,形成了不安全依恋,此类儿童对母亲展现出冷漠。这种孩子长大后会对人充满敌意而不是信任感。他们更多的展现出情感麻木,用各种死板的要求来对待自己和身边的人。
而他们对他人的敌意会被周围的人感知,进而引发其他人的敌意和攻击,这种境遇会让不安全依恋的成人坚定自己的假设(别人都是不善良,不值得信赖的,不安全的,会伤害我的),他们更加难以建立关系和生存,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因此,有依恋创伤人需要认识到自己的创伤,他们需要在一段安全的关系中重新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
也许是和人格发展成熟的咨询师建立关系,也许是在现实生活当中找到一个相对安全的人,都可以促进一个人的创伤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