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第六章 新佛洛依德主义:相关研究
本章节介绍三个相关研究:
- 焦虑和应对策略
- 精神分析概念和攻击
- 依恋类型与成人的人际关系
焦虑和应对策略
焦虑的定义多种多样,但多数研究者赞成它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当你体验到焦虑时,会感到担心、惊慌、害怕和恐惧。假设你突然被捕或发现藏着自己最深处秘密的日记在朋友间传看时,你就会感到焦虑。
佛洛依德在后期的著作中划分出三种焦虑类型:
- 现实焦虑(或客观焦虑):察觉到真实世界中的危险时做出的反应。如果你发现正被一个陌生人跟踪,或者从一场交通事故中死里逃生,你就会体验到这种焦虑。
- 神经性焦虑:当不被接受的本我冲动快要逼近意识的时候,人们体验到神经性焦虑。是导致自我启用防御机制的那种焦虑。
- 道德焦虑:当本我冲动违背了超我的严格道德准则时,超我的反应是产生道德焦虑。一般来说,这是一种内疚体验。
一、应对焦虑
每个人都形成了一些自认为有用的应对策略,我们把一个人处理压力的一般方法称为应对风格。
二、应对策略的类型
介绍一种将焦虑应对策略分为三种类型的划分方法:
- 问题中心策略:直接关注问题以克服焦虑。人们在使用问题中心策略时候常发现,遇到问题时只需要简单的做些计划(哪怕还没开始执行),也比什么都不做强。
- 情绪中心策略:减轻伴随问题而来的情绪压力。比如跟朋友倾诉。
- 回避策略:试图把引发焦虑的情境排除在意识之外来应对焦虑。比如借酒消愁。
三、应对策略的效果
关于使用应对策略,首先不论使用何种策略,总比不用策略好。
就帮助人们处理压力而言,积极策略都比回避策略更有效。回避策略有时可能在短期内更有用,但不管回避策略有多大的短期优势,它的有效性都可能局限于较小的压力,或至少是人们能部分控制的压力。
而情绪中心和问题中心两个积极策略相比:如果一个问题确实有解决的办法,那么最明智的做法是采用问题中心策略。而当一个情景不能被改变时,关注你的情绪反应可能是最有效的方法。
精神分析概念和攻击
挫折--攻击假说:几位心理学家修正了佛洛依德的早期思想,提出了挫折--攻击假说。尽管这几位心理学家大多认为自己更靠近行为主义,但是他们理论中的精神分析痕迹却难以磨灭。
此假说声称,“攻击总是挫折的结果,攻击行为的发生总是以挫折的存在为前提,反过来,挫折的存在总会导致某种形式的攻击。”同时他们采用另一个精神分析观点来解释在现实中为何并不总是挫折就攻击:挫折有时导致一种简介表达的攻击。间接攻击有多种形式,一种是把攻击迁移到一个新目标上,比如把工作中的挫折发泄到配偶身上。另外还有升华,例如一个受挫的人可以跑上几圈或者打一场激烈的篮球赛来释放紧张。
所以这引出了三个具有精神分析特色的话题:挫折、替代和宣泄。下面分开阐述。
一、挫折与攻击
研究者形成了一个挫折和攻击的新模型,挫折导致不愉快,不愉快导致攻击。攻击并不针对挫折,而针对由挫折引起的不愉快的程度。这个模型可以方便的解释为何挫折并不总是导致攻击。还可以解释为何一些想法会增加或减少攻击行为的可能性。
二、替代性攻击
人们常把攻击从挫折感产生的根源转移到无辜的目标上。
但我们也可以容易在生活中看到被收到替代性攻击的人并不都是完全无辜的。有时替代性攻击的目标人做了一些事惹恼了那个攻击他们的人。问题在于,攻击者的反应往往和被攻击者的小过失不成比例。心理学者把这类过激反应成为触发性替代攻击。
三、宣泄与攻击
与最初的挫折--攻击假说不一致,有一些研究表示宣泄会增强攻击倾向。比如研究者让三组被试写一篇论文,然后对其给予粗暴的低评价产生挫折,受到挫折的三组被试分别被要求只是安静的坐着,为练习拳击而击打吊带,想着仇人而击打吊带。结果显示:最少愤怒和最少攻击的被试,是那些安静、独自坐着而没有击打任何东西的人。
研究者给出了几个原因:
- 攻击动作可能导致一种自我的抑制的解除。我们多数人都会强烈的抑制攻击倾向,而攻击动作破坏了这一规则,我们就更具有攻击性。
- 攻击导致存在攻击场景。(第十四章将会看到观看与暴力有关的事物会加强攻击性)
- 这些暴力情节可能会进入其他与攻击有关的记忆和情绪。(第十六章将会详解)
- 由于紧张的宣泄使人感觉良好,攻击动作可能会被强化。(第十三章会有讨论)
依恋类型与成人的人际关系
我们长大后与身边的重要他人交往,会表现为我们与父母的依恋关系的反应。
一、对象关系理论和依恋理论
梅兰妮·克莱因等佛洛依德人格理论心理学家提出了对象关系理论,并在随后进一步发展为依恋理论。
婴儿(笔者:1岁以下的人)和养育者的关系,被称之为依恋关系。她们划分出依恋关系的三种类型:
- 安全型母婴关系:妈妈关注孩子,有求必应。婴儿感知到妈妈是敏感亲切的,甚至在妈妈不在时也这样想。对应的婴儿一般比较快乐自信。
- 焦虑--矛盾型关系:妈妈对孩子的需要不是特别关注和敏感,有时妈妈离开就大哭,别的达人不易让他们安静下来。这些孩子还害怕陌生环境。
- 回避型关系:这种关系中妈妈对孩子不是很敏感,而孩子也对妈妈疏远冷漠。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不感到焦虑,妈妈回来时也不特别在意。
关系理论研究者认为,这些依恋关系的心理模式主要是无意识的。
二、成人的依恋类型
和婴儿的三种依恋类型对应。
三、其他的模型和测量
成人依恋类型的提出导致了相当数量的研究和著作。近来的研究按照两个维度划分依恋类型,第一个维度是害怕被情侣背弃和不害怕被情侣背弃两类,第二个维度是涉及人们对亲密和依赖的舒适度。形成了总共四类:
- 安全型:低害怕亲密,低害怕被抛弃
- 回避型/背离型:高害怕亲密,低害怕被抛弃
- 焦虑--矛盾型/矛盾--依附型:低害怕亲密,高害怕被抛弃
- 无定向型/恐惧型:高害怕亲密,高害怕被抛弃
四、依恋类型与爱情关系
安全型恋人比其他类型更倾向于相信亲密关系中有很多的爱,也有大量的投入和信任。回避型恋人常常害怕亲密,而且常常嫉妒,常较难给予伴侣情感支持,当他们自己非常需要时,也不善于从伴侣那里寻求情绪支持。焦虑矛盾型恋人会屡屡与人相恋,但难以得到他们拼命追求的长久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