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孩子出生那刻起,一颗心就悬到嗓子眼。无休止地啼哭,饿了会哭,渴了会哭,不爽也会哭。父母就忙得满头大汗,网上还有教程,怎样哭是代表什么。可孩子哭起来,心也跟着揪了起来。孩子,妈妈怎么才能护你周全?
好友在朋友圈发出一声长叹,抱着孩子在家里滑倒,孩子磕到凳子上,摔得够呛。真是千万个自责。我刚安慰完好友不要太自责,第二天和先生带女儿去放烟花,女儿倚着我看烟花,我专心地在为她爷俩照相,粗心地忽略了女儿,女儿摔倒在地上,额头顿时磕青。我的心也跟着揪起来。
可能你会说,小孩磕磕碰碰在所难免,磕磕碰碰才能长大。可是如果不是我们疏忽,孩子就不会受伤。网络中流传过视频,一个小女孩在银行的办事架上,双手抓着架子打秋千,架子轰然倒塌,小女孩被架子砸晕,抢救无效,离开了人世。可小女孩的父母却在银行专心办着业务,根本没有关注小女孩的安全。
已身为父母的我们,不愿看到这样的悲剧发生,不管最后谁负责,孩子那么鲜活的生命已被夺走。如果父母一直牵着孩子的手,孩子就不会好奇乱跑,悲剧是否也不会发生呢?哪怕一个人看管孩子,一个人办业务也可以啊。
最近非常流行的婴儿游泳,网上有个婴儿因为父母没有好的安全意识,在游泳池中溺水而亡。我看了心痛不已,同事也说,她带孩子游泳,眼睛都不敢离开孩子。为人父母,当然不需要考试,可是在这一点上,我们合格吗?
还有孩子爬上扶梯的视频,随着扶梯滑行,直接从高处摔落到地面。这样的意外,几天就会被媒体报道一次。可是我们到底能不能对抗意外?到底这些是不是命运的安排?
多一点细心,或者说把生命安全放到第一位。当然为了孩子不走丢,也有人发明了防走丢的绳子。怕孩子摔倒,制作了儿童护膝。可物品再多,如果父母的认知层面不改变,粗心大意地对待孩子,又有何用?
养育孩子分"圈养"和"散养",父母觉得"圈养"容易养出温室花朵,"散养"又太过自由散漫无规矩。我想这两种养法,都是用来养家畜家禽的,对人来说总是有点不合时宜。人是社会化的,只有融入群体有互动才能弥补信息差。
孩子应当走进自然、走进人群,阅读书本。比如,怕门夹到孩子的手,就提前让孩子走到门前,告诉孩子夹手的后果。大风天,要告诉孩子远离广告牌。下雨天给孩子穿颜色鲜艳的黄衣服,避免来往车辆看不清。
就像积累健康常识一样,把这些常识融入生活中去运用,孩子也会养成好的习惯。就像饭前洗手一样,形成习惯。带孩子外出,最好不要利用空余时间玩手机,要时刻观察孩子的动向。
父母应做"三心"爸妈,责任心、细心、关心。就像我这类粗心父母,太过自我,为了拍照,连孩子都不管。网上流行一句"用生命在拍照",尤其是带孩子旅游,留下照片有那么重要吗?有时我对自己说:"你不拍照会死吗?"作为"不拍照会死星人",我想体会美景的本身比拍照更重要,尤其带孩子旅游,孩子平安是第一,拍照根本不入流不重要。
粗心延续到为人父母了,还不知悔改,不幡然醒悟,我想说孩子找你们做父母也够倒霉的。上学时考试马虎粗心可以直接涂改,可当父母了还如此大意,那就太不应该了。
"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我本身就是大大咧咧的人,这种性格不钻牛角尖,什么事都想的开,当然有优质的一面。可是面对年幼,心智尚未成熟的孩子,还以这种方式面对,就是很不负责任的。
记得我小时候,和我爸妈在小公园玩滑梯,我一回头发现看不见爸爸妈妈了。当时我四岁,就急急忙忙跑回奶奶家。然后敲门,告诉奶奶我找不到爸爸妈妈了。我妈当时就摊坐在地上,以为我丢了。幸运的是后来回奶奶家找到了我。
这件事我已经有印象了,还记得自己当时跑得气喘吁吁,不过当时我还是很有意识的,懂得跑到奶奶家最安全,因为我看了一大圈真的没有找到爸爸妈妈,我才下定决心要跑到奶奶家,当时应该原地喊一声,可是当时认为爸爸妈妈丢了。
每次我带女儿出去玩,我都让她能看见我,从不跑到一边聊天,做别的事情,就是全心关注。我的"走丢"事件,在那个年代,对父母是个很大的打击,养了四岁的孩子丢了,是多么痛心的事情。
可是社会上每天都发生着拐骗事件。我们对这类事件有着深深的恐惧。我们究竟该怎样细心才能避免事件发生?可是人心不可测,弱势群体总是言而无力。有人把这种困境拍成电影,我们也走进主角的内心,感受着为人父母的这份心痛。
或许你会教育孩子"不要和陌生人说话",也会给孩子讲,小兔乖乖把门开开的故事。新闻中也报道过少年机智脱险的事件,或许我们用教育来改变孩子,改变自己。
研究王阳明心学的一位长者表示,如果妈妈的心不在孩子身上,读再多的育儿手册也是没有用的。如果妈妈把心放到孩子身上,就会发现很多书上没提到的问题,逐步去解决,才是真正的育儿。
很多父母,是看了很多教育的书,可换到教育孩子上就束手无策了,缺少观察与关心的父母,教育也是照本宣科,纸上谈兵。无微不至也是一种匠心精神,孩子就像没被雕琢的璞玉,需要细心呵护。
细心照料不等于溺爱,这是对孩子的一份责任心。护孩子周全也不是小题大做,而是作为父母必经考试。对孩子,我们该全身心投入,尽己所能才是最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