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找到了内驱目标,有了充足的动机和信念,还计划了详细到每个阶段的关键行动和结果,万事俱备,撸起袖子马上开干,可是行动中却发现阻力重重:身边人做事总是不省心,费力不讨好;工作中各种沟通和安排,根本推不掉;对着任务内容就发慌,躁动静不下…
为什么还是这么困难?因为还缺少了——控制过程。
两个同样实力的人,同样是有目标有计划有干劲,只需拼做事,拼努力,但有人就是做的更好,那到底是什么影响了高效执行呢?
高效执行=质量X效率。
把事情做“好”,有高的质量,离不开过程中的专注力。把事情做“快”,有高的效率,离不开期间的精力管理。
这里,主要介绍如何提升专注力。要专注,那就要避免干扰。可是对于干扰,大部分人有一个过于简单的认知,认为干扰,无非就是内心被身边的人和事打断,自己很清楚。但是我们觉察到的大部分干扰,都是表面的,还有更底层的,我们经常意识不到,甚至不会认为那些影响我们的事情,其实也是一种干扰。比如为下属的工作操心过多,为同事的项目付出过多,为公司的发展担忧过多……这是其实因为没有清晰的——边界思维。
过程控制的边界思维,就是把控好自己的任务是底线,完成好自己的事情后,再去影响他人,扫除目标达成的阻碍。
我们都想凭借自己的努力,让周边的环境变得更好,但如果没有清晰的边界思维,专注力注定就会发散,不会有什么成果或影响力。只有把自己边界内的事情做好,通过开一个小门,进行聚焦突破,才能有效的向外输出,影响他人。
有了这个边界思维的基础,我们接下来就能更好的辨别和排除干扰了。主要有两种干扰。
第一是他发干扰。
由其他人带来的,他人的行为打断正在进行的工作,甚至转移了你的工作重心。面对这类干扰,我们有两种办法。
1、 简单的干扰,可以直接的避免。例如使用工具,带上耳机隔绝噪音,增加对方打扰你的阻力。
2、 一些复杂的干扰无法避免,那就有策略的处理。一种策略是时间分割法,专门给自己安排或划分一块时间,去处理一些事性性工作,比较适合管理者。另一种策略是断点记录法,被打断时要记录自己当下的工作进展,以便之后快速回到状态。
第二种自发干扰。
源于我们自身焦虑、浮躁、兴奋等原因,导致的干扰行为。面对这类干扰,我们应该想办法让自己在任务中进入心流状态。
要进入心流状态,有以下三个条件:
1、明确目标。将有愿景的目标可视化,比如写下标签并放置在眼前,每次看到后可想象目标达成的愉悦心情,提醒自己,也更有动力。
2、获取实时反馈。工作中无法实时获得反馈,那就主动创造一个反馈对象:通过小黄鸭调试法,比如程序员在调试中,耐心地向小黄鸭解析每一行程序的作用,激发灵感。
3、技能与挑战的动态平衡。要进入心流通道,就要实时调整技能与挑战的平衡。工作简单觉得无聊,可以用游戏升级的方式设定工作难度,增加挑战感。工作觉得困难焦虑,就要增加技能水平,提升自己的能力,或者分解任务降低难度。
以上,就是我们在过程控制中,面对干扰保持专注力的办法。
其实目标达成,就像是一次航船,一个好的规划能引领方向,而过程控制,就是我们的航行技术,只有我们清楚自己的“那条航线”在哪里,才能省时省力,大家都能愉快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