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学习理论里有一个重要的技能,叫envisioning,当然有的专家也不会放着这个技能在清单里,这个单词在谷歌翻译上是“构想”的意思。其实在阅读实践中就是你读到文字以后能不能转化为脑海里的图像。其实我们人生中很多重要技能都可以在阅读中训练,而日常生活里的很多技能,都可以转化为阅读技能。
昨天,高考成绩出来了。朋友的妹妹今年高考,拿着高考成绩在小群里讨论了起来。其实我们旁人说什么,都没有太大的关系。最重要的是当事人的想法。
我说:“其实我们说什么都没有用,关键是她的想法。如果她没有想法,就让她自己再想一想,好的坏的,最好都是她自己选的。”
朋友说:“是的,我们也让她自己去了解。”
以下是真人真事。2013年高考成绩出来的前一晚,我没怎么睡,就是静静在自己的房间研究那本很厚的高考志愿书。我把自己考试的各种可能性都排列组合了一下,我考上一本、二本、三本该报什么志愿,我都想好了。然后把书盖上,沉沉睡去,第二天一个人在家,查看高考成绩。其实我的心里是很平静的,我觉得我该做的都做完了。
而且,在研究高考志愿的时候,我发现原来无论什么学校都有经济金融学科,但是只有好学校才会齐备文史哲,当时在广东,好像真的算得上是正儿八经的文史哲只有中山大学有。于是我想好了,如果我考好了,我就去好学校读文史哲,如果我没考好,那我就去一个一般的学校学一门skill,例如会计、小语种这些,差异不会特别大。
后来成绩出来了,我虽然也为不能去北京读大学伤心难过了一阵,其实不是不可以,但是我觉得在北京如果不是北大清华人大,那也没什么意义。思前想后,选项只剩下中大、武大、厦大和南开。盘算了一下,觉得自己应该报不上厦大的人文实验班,也不想去据说整天在搞基建的武汉。于是只剩下了中大和南开。
我妈当时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去了南开,挺好的,但是你要想清楚,你很难回来,如果你选择了中大,你去得再远,你回头还有一个广东。”其实听完这句话,我还是没想好,但是最后我查了广州空气质量和天津空气质量,我决定了还是去中山大学。
第二天,我默默在家里自己交了志愿填报,我爸我妈都没看过,我的第一志愿就是中文系,那时候我还有个记者梦,于是第二志愿到底是德语还是传设院,我是纠结了一阵的。最后还是填了传设院。其实中大中文系没那么容易报,它从来不是调剂专业,于是等待结果的时候我也很忐忑。最后如愿以偿,我也愉快地去上大学了。
其实我们人生中很多决定都包含着Envisioning这个能力,你到底能看得到多远,预测到多远,它不是与生俱来的能力,更像是我们的一块肌肉,如果你练习多了,自然就熟练了。创业四年,全职创业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我越发发现,每一个当下,都可以追溯到三年前、五年前的行为,如果当时能更理性地做决定,可能今天会少一些错误,但是人生总是不是错这样就是错那样。
现在,我选择要不要开始做一个事情,要不要继续一段关系,我都会理性判断,但是直觉想象,跟这个人、这件事能不能有未来。如果没有,那不需要勉强。勉强维持的事情会像是一块铁锈,你越是用力过猛,你越是被腐蚀得失去了形状。
报上了中大中文系以后,开始有人给我妈妈打电话说,你女儿以后需不需要找人帮忙进体制工作啊?
我妈跟我说了这个事情,然后在车里,特别骄傲地说了一句:“我女儿不需要,我女儿不是这样的人。”
大人的每一句话确实会无形中成为了小孩成长的天花板,我在硕士论文的致谢里写了这么一句话:“我很喜欢马拉拉说的一段话,她说她很感谢爸爸没有剪掉她的翅膀。我当然没有马拉拉那么伟大,但是我也谢谢你们没有剪掉我的翅膀。”
谢谢你们,相信我,让我成为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