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于我来说,算的上是一件生活必须品吧,不管是什么类型的书,小说,散文,人物传记,历史,哲学等等我都愿意去看。总觉得说,他们可以把我带到更远的地方,那些令我好奇,又未知的世界里。记得高中时候,趁着午睡的时间,溜到图书馆,看简 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看蔡智桓的《亦恕与珂雪》;大学时候,没有课的下午,就一个人跑到图书馆,找一个靠窗的位置,找来周国平,席慕蓉的书,然后一看就是一下午;放寒暑假的时候,起床之后就靠着床头看书,一直看到夕阳西下,华灯初上。觉得那样的日子,真的好幸福,安安静静的,没有杂事烦扰,可以一个人静静的与书为伴,分享着其中的喜怒哀乐,人生哲理,以及那些古老的智慧。
我想这个过程,不一定真正学到了多少知识,而是让我透过很多他人的故事,更加认识自己,认识人性,接受这个世界的不完美。自己从小就有个习惯,看书的时候总要随身带着个小本子,做读书笔记,看到好的句子和段落,就记下来。这样看完一本书之后,再回头温习一下这些精彩的片段,好像整本书的内容又浮现于眼前一样。大概就是从小学看金庸的武侠小说开始的吧,从开始摘抄,到后来也可以写一写自己的想法和观点了。虽然这个过程会放慢了读书的速度,但是我依然乐此不疲,享受写下来的过程。每每回头翻看这些过往的小本子的时候,会让我快速的回忆起那些个陪伴着我一路成长的书籍们,还是有一点小小的成就感和满足感的。
最近这几年,小说和哲学书看的少了,在书的选择上更偏重于社会类或者个人成长类的书籍。也许因为踏出校门,步入社会的原因吧,觉得自己知道的太少了,还需要武装各种各样的技能。而这个过程也是比较纠结的,因为忙起来之后,可以静下心来看书的时间就少了,而战胜自己的惰性也是个持久战,虽然至今做的仍然不够好,但是也有慢慢在用每天专注一小时来约束自己。虽然还没有见到什么大的成效,但是有发现自己的心态变得更平和了,没有以前那么浮躁不安了,更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不会刻意去强求那些不属于自己的,而会有选择的把时间花在对自己有意义而且重要的事情上。在这段时间里,我学会了降低对外界的诉求,而更多的是向内对自己的诉求,让我可以更坦诚的面对自己的不足,然后尽快的去修正。
说到这里,不知道大家会不会感觉无聊无趣了呢?读书到底带我看到了什么样的世界呢?一万个人心目中会有一万个哈姆雷特,不论如何,读书本身还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永远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上去理解和看待一切。所以我更喜欢,把看到的读到的分享出来,写成书评或者说出来跟家人朋友分享,看看别人的眼光角度理解的是什么样的,和自己有哪些分歧,为什么他会这么想?这个过程可以锻炼自己的辩证思维,不会一直陷在自我感觉良好的世界里出不来,所以每次咱们小群的分享会都让我异常兴奋!
下面来说说旅行
旅行之于我,是另外一种模式的修行吧,因为和读书一样的是,在旅行的过程中,我又重新认识了自己,更了解自己了。旅行,更准确的说,是一种探索自己的旅程。因为这个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突发事情,和平时生活的曲线完全不同,很刺激,也偶尔让人很抓狂。但是大自然总是有一个神奇的画笔,引领你去到与众不同的风景处,而更多的是让我学会接受不完美。
好吧,为什么我总要学着接受不完美呢?其实因为我是一个完美主义者,总是希望万事尽善尽美,如果达不到预期,就会失望痛苦难过发脾气。但是旅行教会了我,去接受世界上的不完美,因为这个世界根本没有完美,去追求根本不存在的东西,就是在跟自己过不去。上个月,我们带着全家从las vegas一路玩到黄石公园,但是中间发生了各种各样奇奇怪怪突发事情。其实我两年前曾经和室友一起去过黄石,晚上我们坐在黄石公园小木屋的河边,仰望璀璨星空的时候,我就默默许下了心愿,一定要带我爱的人们来这里看看这片星空,看看银河,看看那些仿佛就挂在眼前360度的星星。而这次终于如愿以偿了,我本以为家人们看到这片星空时会和我一样激动的,可那天有点小乌云,虽然也特别美,但是却没有那么的震撼,以至于大家就觉得,不过如此。让我心里产生了小小的落差,而这个落差影响了我的心情。现在回头想想,把他们带到那片星空下,不就已经完成 了心愿了吗?其实那片星空有多美,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在一起的,一起欣赏的!
想想也觉得自己很好笑,每一次旅行都让我学到了很多,让我学会了妥协,学会了多准备几种方案,学会了多享受当下,学会珍惜眼前人,学会用心聆听大自然,学会全身心的放松,学会更随性的生活!人们常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在我看来两者缺一不可,他们相辅相成,才成就了现在的我,让我变得更丰富,更知足了。
读书和旅行用他们独特的方式,缓缓道来,为我开启人生道路上的一扇又一扇大门,带我走进丰富多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