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即将结束,今天做一个小结。
整体而言,2016年是一个稳定发展期。持续写作进入1000天的三阶序列,完善1000天持续行动计划体系;社群规模也发展到千人,开始进行小组价值变现尝试;扩展联络范围,与业内前辈结识并产生相关合作。
1.关于持续写作
从2014年到2016年,一共写了三年的时间,累计百万字。2016年微信公众号从3万订阅增长到7万,微博从1万订阅增长到15万;第一本书正在筹备中。
在完成了三阶持续行动以后,我在思考后续的工作方向。之前在行动系统方面重点突破,在2017年会开始专注在学习系统方面的建设,会尝试进入一些专业领域做一些探索,以求获得更好的产出。其中部分日更的工作,会移至成长会2017内部,希望能在推送文章的风格上,有更多的调整。
2.关于社群建设
2016年社群规模有了更大的增长,但是我选择的策略是提高门槛做深度运营。这一年做了一些社群小组孵化的积极尝试,不论是从“ScalersTalk千人早起晨读团”到“ScalersTalk瘦下来小组”,还是从“ScalersTalk备战CATTI笔译训练营”到“ScalersTalk政府工作报告翻译学习训练营”……都取得了一定工作成果。
2017年我会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深度拓展上,这不光是社群运营的要求,也是我个人继续提升的需要。
3.关于行业环境的判断
2016年成长一词有点泛滥,知识话题人人都在谈。好像谈到变现的时候,每个人都很亢奋,但是在攀登知识高峰的时候,却看不到几个人。这种变现疯狂的浮躁环境,特别容易干扰人心。尤其是当信息媒介为主的互联网变成了营销媒介为主的时候,所有的文字都带着浓重的营销味,身处其中,价值判断不坚定时,很容易被带偏。
2016年我自己也经历过这样一个曲折求索的过程。不过好在通过自己的梳理以及写作打下的逻辑功底,我没有进入一种知识变现的狂热中。怕错过热点风口是一种病,一种幻想的病,一种稀缺的病。
经过这一事件,我总结出来需要以后注意的核心论题大概有几个:
一是即时反馈的强烈属性对人产生的影响,一个是不同格局尺度下的持续性问题,一个是复杂系统的认知问题,一个是领域深度的精进问题。
意识到这些问题的存在就像迷雾中的灯塔一样,至少照亮了我前行的路。而试图去在这些问题中做一些探索,也是让我感到很激动的事情。我开始真正根据自己的真实处境,脚踏实地争分夺秒往前走。如果在未来三十年,我能在上述领域中做出一点点自己的价值,我觉得至少会无愧于心了。
所以纵观2016年看,也许大环境下,知识创业开始炙手可热,但是在时间残酷的考验下,能够持续下来的,并没有多少。浮浅总是容易流行,并且披上主流的表皮,饰演成未来趋势,用于胁迫焦虑的心;随波逐流成为最省力的事情,因为让渡判断的权利后无须再多思考,仿佛自己可以随风飞舞便搭上了时代,从而心安理得。但是历史的长河不会给浮萍太多的地位,在持续性的视角下,我们许多的工作其实经不起时间的检验从而沦落成笑柄,以至无人问津。从这个意义上看来,扎根在深厚的土地里做一些踏实的工作,向深度做更深的探索,未必是一个最差的策略。这是一个价值选择的问题,这是一个关于自己是谁的身价问题。
当然理想和现实的残酷差异又会告诉我们,有些事情,你必须要做,在选择的资本来到前,先要变得有能力选择。这倒会是一个持续下去的永恒话题,在内部世界和外部世界的协调中,找到一个平衡,并且用持续行动来调整优化,这会是我们长期要做的事情。
最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每到年末心情越来越平静。离30岁越来越近,我却不再有那么多恐慌,也许的确做了一些事情。不过我的感受是,对于焦虑这个问题,做事真的是很管用的手段,不信你自己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