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06年,对大秦帝国来说是最黑暗的一年。因为在这一年,秦王子婴选择向刘邦投降了。这标志着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帝国在仅仅存活15年后迅速灭亡。那么,向刘邦投降的子婴到底是谁?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资治通鉴》中,都说子婴是“二世之兄子”,即子婴是秦二世兄长的儿子。或者换句话说,子婴是秦二世的侄子。但在《史记·李斯列传》中,司马迁又说子婴是“始皇弟”,即子婴是秦二世的叔叔。
子婴到底是秦二世的侄子还是秦二世的叔叔?王立群先生认为,子婴应该是秦二世的叔叔。理由有二:
一、从年龄上推算。《史记》中记载,子婴即秦王位前,曾与他的两个儿子商量杀赵高。也就是说,子婴即位时,不仅有两个儿子,而且这两个儿子都已经成年。古人结婚生子早点,假设子婴15岁生子,他的儿子16岁(成年),子婴即位时(公元前207年)应该在31岁左右,子婴的父亲(秦二世的兄长)应该在46岁左右。秦始皇死时(公元前210年)是50岁,照此推算,秦始皇生子婴的父亲应该在7岁左右,这不太可能。
二、从秦二世对子婴的态度上看。据《秦始皇本纪》记载,秦二世即位后,准备杀蒙恬、蒙毅兄弟,子婴进谏曰:“臣闻故赵王迁杀其良臣李牧而用颜聚,燕王喜阴用荆轲之谋而倍秦之约,齐王建杀其故世忠臣而用后胜之议。此三君者,皆各以变古者失其国而殃及其身。今蒙氏,秦之大臣谋士也,而主欲一旦弃去之,臣窃以为不可。臣闻轻虑者不可以治国,独智者不可以存君。诛杀忠臣而立无节行之人,是内使群臣不相信而外使斗士之意离也,臣窃以为不可。”
子婴以赵王迁、燕王喜、齐王建这三位亡国之君来劝说秦二世,话说得极重。而秦二世虽然没有接受子婴的劝谏,却也没拿子婴怎么样。要知道,在秦二世杀了蒙恬、蒙毅之后,便开始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大开杀戒。如果子婴只是秦二世的侄子,他岂敢在秦二世面前这么说话?秦二世又岂会放过子婴?
这样的推理看起来确实挺合理,那么,子婴是秦二世的叔叔就确定无疑了吗?我不喜欢抬杠,但我认为还有一种可能,即子婴是秦二世的堂侄子。侄子还是侄子,不过不是亲侄子,而是堂侄子。这样,《史记·秦始皇本纪》、《汉书》、《资治通鉴》中的说法就说得通了。
古人子女多,特别是帝王家,子女更多,所以年纪大而辈分小的比比皆是。大家知道,秦始皇的祖父安国君(秦孝文王)有二十几个儿子,秦始皇的父亲子楚(秦庄襄王)在安国君二十几个儿子中排行居中,不被重视,所以才被派到赵国当人质,才有吕不韦的“奇货可居”。
按照我们上文15岁结婚生子的假设,子楚的年纪与他长兄儿子的年纪差不多,而在辈分上却差了一辈。如此一来,经过秦始皇,再到秦二世(在秦始皇二十几儿子中最小)这一代,子楚长兄那一房的后代,在年纪上比秦二世大而辈分小的人恐怕就更不在少数。所以,子婴虽然比秦二世年长,但在辈分上仍然有可能是秦二世的侄子。这是其一。
其二、秦二世对皇族大开杀戒,杀公子高等人,都是自己的亲兄弟姐妹,因为他认为这些人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的皇帝位。而子婴不在秦始皇子孙这一系,秦二世在当时可能不认为子婴会威胁到自己的帝位,因而对子婴相对比较宽容,没有杀子婴。这也可以解释子婴劝谏秦二世时,话说得那么重,但秦二世为何并未处罚子婴的原因。
最后还有一个问题,古代帝王之位传承,讲究血统嫡系。按照我们的推测,假如子婴只是秦二世的堂侄子,不能算嫡系,怎么可能继承秦二世当秦王?我认为同样有两点原因:
1、子婴本人在秦帝国的皇族王室中威望较高。这点从秦二世杀蒙恬兄弟时,子婴出面劝谏可见一斑。如果子婴只是一个平庸、毫无威望的人,他怎敢向秦二世劝谏?另外,赵高在图谋杀秦二世时,也曾对他的弟弟赵成、女婿阎乐说:“子婴仁俭,百姓皆载其言。” “俭”是谦卑的意思;“载”同“戴”,是拥护的意思。可见子婴在当时口碑确实不错。
2、秦二世死后,秦帝国皇室嫡系已经无人可选。史料说,秦始皇有“子二十余”人,这里“子”可能包括了秦始皇的女儿们。我们前面提过,秦二世为了保住自己的帝位,曾对自己的兄弟姐妹大开杀戒。据《资治通鉴》记载,当时有“公子十二人死咸阳市,十公主死于杜,财物入于县官,相连逮者不可胜数。”加上之前自杀的扶苏,秦二世总共杀死自己的兄弟姐妹有23人,刚好是二十余。另外, 秦二世杀兄弟姐妹,连一向遵纪守法、谨小慎微的将闾等三人也杀,可见秦二世当时把自己的兄弟姐妹杀得十分干净、十分彻底,秦始皇的嫡系差不多被秦二世全部杀光了。西汉政论家贾谊在他名篇《过秦论》中说:“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子婴为什么“无亲”、“无辅”?因为秦帝国的皇族王室已经没什么人了。
在这种情况下,赵高杀死秦二世后,又要掩人耳目,不敢自己称王,只好让既有些威望,有与秦二世有些血缘关系的子婴来当秦王,便在情理之中。
(文/至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