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非从事教育、媒体等和文字有关的工作,许多人从学校毕业后就再也没有正正经经写过一篇文章。可以说许多人和写作本身是绝缘的,当然他可能看过很多别人写作的文章。
那么普通人为什么要写作呢?怎样坚持写作下去?这里说的写作,不是被动的命题作文,而是自己主动的、没人布置、没人要求的写作。
(一)为什么要写作
先解剖一下我自己:高中毕业的那个暑假写过几篇小文章,大学毕业之际又写过几篇,研究生毕业时写了几篇,工作后几年前又写过一段时间。可是这么多次自己主动的写作,一次都没有坚持下来,开始不久就放弃了。
这次写作,是从去年12月开始的。之前也思考了很多,但并没有真正下定决心写起来。直到看了刘未鹏的《暗时间》,里面提到一个观点,让我深受启发,才又真正动笔开始写。
刘未鹏说,写出来,你可以反思自己的思考结果,把它当做一个研究对象,思考自己的思考。
这可以说就是很火的概念——“元认识”。拥有这样的元认知,你就可以站在更高的维度,思考自己的思考,思考自己的所见所闻。进而,你就会有自己独立的思想,更加深刻的看待和理解这个社会,包括自己的人生。
除了他说的这一写作理由,从自己这次还为时不长的写作过程中,我又总结了几点普通人需要坚持写作的原因:
第一,人是容易健忘和非常懒惰的,你知道一个正确的观点或做法,如果长时间不进行强化、不进行实践,是会慢慢淡忘的。
如果形成文字,留下记录,不时翻看翻看,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就可以起到不断提醒自己、强化认知的作用。通过写作的成果不断提醒自己,就做到了以输出强化输入的效果。
当一些知识或观点在脑海中成为不灭的记忆,再经过反复思考和实践,最终会成为习惯,成为本能。这样,遇到事情,你才会去使用学到的东西,人生才会改变。
如果书上的东西只是看一下,遇到问题时可能压根儿不会想到去用,生活、工作、学习就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也就不会更上一个台阶。
这也是为什么许多人说,读了很多书好像没有什么用,自己依旧过不好的原因。其实不是读书没有用,而是你没有把读的东西用起来。而写作就是你把学到的东西用起来的第一步。
第二,写作可以打造自己的外挂操作系统。人脑可以说是自己的一个底层操作系统,记忆在这个操作系统中占据着重要的作用。可是,人的记忆能力是有限的。
据心理学家研究,通常情况下,普通人一次能记住的知识点或者对象是3到5个。好一点可能是7个,甚至9个。再多就难以按照正确的顺序和逻辑记住了。
所以我们看很多演讲或者领导总结讲话,如果不看稿子的话,他通常会说接下来我讲“3点”。讲3点?为什么不讲5点?因为讲的人记不住,听的人也记不住。
再比如,为什么我们习惯于把一个11位的手机号码,分成3段来记忆,其实也是不知不觉中适应了记忆的这一特点,3个对象是最容易直接牢固记忆的。
所以,如果写出来,把思考的对象落在纸上,看在眼里,就相当于给大脑这一操作系统外挂了一个纸面上的操作系统。每一个对象或项目会清晰的呈现出来,我们就会更加全面深入的思考这些对象,甚至会发现这些对象之间内在的联系和规律,你就会思考的更加全面和深入。
第三,记忆的另一个特点是,记忆的过程越慢、花时间越长,遗忘的就越慢。反之,如果记的时候很快,那么忘得也会很快。
写作其实就是强迫你进行“慢记忆”。因为读书的时候,可以眼睛一扫、很快略过,但是你要把它写出来,就得一字一字地写,一句一句地写,不可能偷懒。
那么,在这逐字逐句的写作过程中,其实你的记忆效果是比单纯的“看书”要高上几倍甚至十几倍。记忆更加深刻,自然读书的效果就更好。
第四,除了上面讲的通过慢记忆来提高读书效率,写作还可以从“目的”这一角度来提高读书的效率。
如果你心里有一个写作的目的,读的时候就会不断思考,这段文字能不能为我所用?能不能作为自己写作的素材?能不能输出?怎样输出?怎样加工成为自己的东西?怎样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样,你读书时就会更加深入地边读边思考,而不是仅仅走马观花地让文字在眼前飘过。一个内容,只有你能给别人讲出来或写出来,才能说你真正掌握了这一内容。只是看一看,脑海里只是有一个印象,并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东西。
第五,对于一个经常写作的人来说,因为需要搜集素材,所以他会更加认真地去对待每一本书、每一部电影、每一个景点、每一个人、每一件事,换句话说,他会更加认真仔细地生活。
写作只是一种手段,它能够帮助我们更加仔细地体会生活、感知生活,思考那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细节,也就是更加细致认真的感知生活的细节、感知生活中的美与丑,进而逐渐塑造我们自己、提升我们自己。
写作也有功利性的目的,比如做自媒体,争流量,挣稿费。李笑来甚至把写作当做实现财富自由的途径之一。
真正能够靠写作实现财富自由的人少之又少。我们普通人更多的是要用写作来增强读书效果,深入打磨自己的思维系统,实现大脑操作系统的升级。进而从高维度游刃有余地应对工作生活中的种种问题,真正让读书改变命运。
当然,我也希望通过写作获得一定的回报,但如果你只是以获得金钱为目的去写作,可能就南辕北辙或者欲速则不达了。因为,这样你可能会为了提高阅读量、获得收益而迎合读者,不断捕捉社会热点。
短期可能会有收益,长期来看并不适合打造自己的知识体系、以我为主来提升自己。只是跟着热点跑,跑着跑着,时间长了可能就迷失了自己。
如果能从自己的兴趣或者价值观中找到和社会或者读者契合的点,那当然更好了。但是现实的热点总是更新太快,一个人却不会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赶上每一个热点,那么写作就必然会越来越碎片化。
(二)怎样持续写作?
让写作成为一种习惯,不要让它成为负担。一旦成为负担,需要你硬着头皮去做的事情,往往大概率坚持不下去。
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想法,不要担心写不好,不要担心没收益。以我自己的例子来说,近来我不断告诉自己,我的写作首先是为了提升自己读书的效果,把读的书做出一定的梳理和总结。写出的文章只是自己读书和思考的副产品。
如果这种副产品能给自己带来收益,当然再好不过,如果无法获得现实的金钱收益,写作本身已经给我带来了很多成长。这样就不会刻意得去关注阅读量,不会为某一篇文章的阅读量高而洋洋自得,也不会为一篇文章个位数的阅读量而闷闷不乐。在写作中修炼自己这才是最大的意义,在修炼的过程中,也必然会越写越好。
另外,不要担心写不出来。语言其实也像一个具有自主性的网络系统。没写的时候,可能脑海中只是几个零星的想法、一些只言片语。但真正开始写的时候,经常会自然而然地扩展,像水一样不由自主流出来了,语句就会一环接着一环,一句连着一句,一段接着一段往下延展。
我自己深有体会,这几个月的写作中,有几次也苦于没有什么想法,写不下去而想到放弃,可是当真正坐下来,写上几句话之后,就会触发出新的思考点,新的思考点又引发下一个思考点。
本来想着可能一二百字就可以写完,结果不知不觉就写了1000多字,进而形成一篇完整的文章。就本篇文章来说,原本预计能写1000多字,结果最终超过了3000。
你所写的每一篇文章都是在为下一篇打基础,做准备,持续写下去,必然越写越多,越写越好。先有量的积累,然后有质的提升。
一个人从小养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能够直接决定这个人今后发展的天花板,人都会被习惯潜移默化的操纵,所以人的行为不过是习惯的表象化。
所以,改变行为最好、最牢固的方式就是养成习惯,习惯一旦养成,做事情就会自然而然、不费什么力气,就像每天洗脸刷牙、吃饭睡觉一样。而要改变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往往需要巨大的毅力。但是,哪怕只改变一点点,也一定能让你受益匪浅。
为什么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这是因为缺乏行动的意愿和能力。
虽然自己还是一个写作小白,但是不怕,积少成多、厚积薄发,最终菜鸟也会成长起来的,让写作成为我们开始行动和改变自己的第一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