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院 刘晨博 2017415885
记忆中的年味是那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是那甜到心里的芝麻糖,是清晨起来邻里邻居的那一声问候,是年夜饭中妈妈包的美味的饺子,是年画娃娃手里抱着的那条红鲤鱼,是那散发着糯米清香的年糕,是那处处耀眼的中国红,是全家团圆时道不尽的幸福与温暖。
可如今的我无论如何寻觅,都找不到曾经熟悉的年味。冷冷清清的大街上寒风凛冽,路过的行人迎着寒风裹紧了大衣来去匆匆。不见了曾经满大街卖春联鞭炮的小摊小贩,只有几个小铺门口零零星星挂了一些示意店内有货。半夜时分的除夕不再灯火通明,“守岁”这个词在我们眼里变得原来越陌生。更有一些住户门上还残留着不知几年前的春联,在无数风吹日晒下已变得破烂不堪。记忆中的年味如蜻蜓点水般消失,还没来得及等我跟上它的脚步就渐行渐远。
随着社会的极速发展,中华民族几千年沉淀下来的文化历史底蕴被无情抛弃。人们不再需要挨家挨户地上门拜访,群发短信成了热潮;人们不再需要出门赶大集买年货,动动手指的网购似乎更加快捷;人们也不再需要互相送礼送祝福,微信抢红包似乎更有乐趣。然而相比之下,我却更青睐于古人“画彩描金作闹娥”、“欲寄彩笺兼尺素”的情深意切。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让那些一年到头只有等到新年才穿新衣的日子一去不复返,许多旧俗在灯火辉煌的城市化生活里被渐渐遗忘。
“年”本应该是家人团圆的日子,它本应有中国红的霸气。相传舜继天子位,带领部下人马祭拜天地,从此,人们便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也就是春节。为了喜迎新年,家家户户张灯结彩:贴对联,挂灯笼,做一桌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其乐融融欢聚一堂。每当想起那时的年,我的心中便涌起无限的温暖,多想回到那个时候,多想重拾幼时的那份记忆,去唤醒那遗失的年味。
幸运的是如今的鞭炮声并没有散去,我们依然喜欢用它的光与热来驱散痛苦和黑暗,留下幸福和光明。每当新年的钟声敲响,无数悬挂的鞭炮一同被点燃,将它的光照亮天空,将它的热温暖大地,最后化作一地红毯,渲染着过年的喜乐气氛,预示着新的一年红红火火。对于新年我们也依然心怀期待,在新年破晓之时小辈们齐聚长辈膝下表达衷心的祝愿。在外的游子啊,无论身在何处,无论事务繁忙,都要回家探望父老乡亲。曾有新闻报道说老父亲忙前忙后准备了一大桌子菜竟没有等到子女回家,老父亲不禁流下了伤心的泪水。在外漂泊的游子啊,请不要辜负了老人的等待,回家过年,也让拼搏的心稍作休息。
时代需要不断创新和发展,若是丢了传统则是丢了一个民族的根与魂。别让传统在城市的车水马龙中苟延残喘,别让传统成为沧海遗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