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的ACTDP课程里我们有一个聆听练习,我和我的搭档严格执行聆听的要求,我们给到对方的聆听,就是静默的支持,专注的眼神,投入的姿态,不评论,不提问,不反馈。
在Brian博士布置这个练习的时候,我即明白,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练习,因为他训练我们如何在咨询中保持中心,开放,好奇的状态,唯有这样,我们才能成为来询者的一面镜子,让他们看到自己,而不是面对一个给予评论、建议和反馈的交谈者,我们的不合适的反馈会干扰来询者生命故事的倾诉,也会让来询者对我们造成依赖,来询者在我们给予及其安全包容的交谈氛围里,自己来选择陈述什么,以及如何陈述。
但是,这份聆听,是一份不容易的工作。至少在我和搭档的练习中,我的内心无数次升腾起要提问的欲望,我虽然闭着嘴,但是每个提问的欲望就像一个又一个诱惑,都会偶尔地让我不经意走入自己的思考小径,从而偏离了对方正在进行的讲述,说通俗点,就叫做走神。无独有偶,在练习结束后的交流中,我的搭档,束老师也告诉我,他也在对我的聆听中走神了。
这让我很快回想起,我曾经在洪新老师的性格分析咨询师课程中做过的聆听练习。聆听的三种层次,第一层次的聆听,就像朋友间的聊天。你只是听着,却并非听到。第二层次的聆听,就是支持性的聆听,保持中立,开放好奇的状态,支持对方呈现生命故事。第三层次的聆听,则是听到对方每句话背后所陈述的心理冰上层次(著名的萨提亚冰山),听到了什么姿态,什么感受,什么观点(价值观),什么期待,什么渴望。聆听中搜集到的这些重要信息,是为下一步的提问做好了准备,我们才可以问出有力量的直指人心的问题。
咨询师的任务,是协助来询者探索自己,我们陪伴他们踏上一段旅程,一段找寻他们心中的英雄的旅程,是来询者决定我们要去向哪里,而不是咨询师。我们的陪伴就是给予支持,给予鼓励,但没有评论,没有干预,我们在那里,就完成了工作。
听起来好像很神奇,为何每个人自己不可以独立完成这份工作,一定需要一个这样的外部存在协助?
如果我们足够强大,足够成长,足够的自我觉察和自我反思,我们是可以做到的。相当于我们自己给自己树立一面镜子,我们自己内心有两个人在交谈,一个负责聆听,一个负责讲述。听起来有没有一点人格分裂的意味?
是的,我认为每一个咨询师,都必须走过这条“人格分裂”的路,因为这是一条既痛苦又及其有价值的路。任何一名咨询师,如果都无法扮演好自己的聆听者,那么我们也无法聆听到来询者的生命故事的意义。正所谓,自助者助人,助人亦自助。
知人者智,知己者明。胜人者有力,胜己者强。每一个咨询师之所以能够坐在你的对面,决定了他已经通过了这条痛苦的人格分裂之路,达成了自知,成为了强者,找到了自己的生命动力,能够游刃有余地运用自己,面对任何生命的潮起潮落云卷云舒都保持一份恒久的定力。
好啦,我有这样一个聆听者的人设,你不想和我来聊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