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号饮冰子、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中国著名的政治活动家、思想家、文学家、学者。他四五岁起接受儒家传统教育,十二岁.中秀才,十七岁中举人,十八岁师同康有为走上变法维新之路。
1897年11月,梁启超赴长沙任时务学堂总教习,1898年随康有为谋划组织保国会,6月受光绪召见,8月变法失败,流亡日本,在日本横滨创办《清议报》、《新民从报》、《新小说》等刊物。其中,《新小说》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份小说杂志,《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成为该杂志创刊号的发轫之作。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是清末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梁启超,作于1902年变法维新运动失败之后。此文是借小说促进社会和文化改良的集中反映,是关于小说理论方面具有纲领性的文章,同时也是《新小说》的理论宣言,具有极为重要的文学史意义。
文中有意识地把小说和当时的政治运动密切的联系起来,并要求小说为改良主义政治服务,这是贯穿全文的中心思想。
梁启超将小说加以区分,认为中国传统的小说是“中国群治腐败之总根源”,是中国人“状元宰相之思想”、“佳人才子之思想”、“江湖盗贼之思想”、“妖物狐鬼之思想”的来源,并将中国民众精神的愚昧、麻木和落后都归罪于中国传统小说。
基于这种认识,梁启超提出了革新小说的主张,鲜明的表达了他的政治观点,猛烈抨击了我国古代小说的内容,认为其陷溺人心败坏国民道德,认为中国群治腐败的总根源是受了小说的影响,这种本末倒置的看法是错误的,然而其中却强烈的表现出来革新小说的精神,企图把小说的内容从封建传统思想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则有进步意义。
另外,把“充塞于下等社会中”的“江湖盗贼”思想看作毒蛇猛兽,深恶痛绝,这正反映了改良主义者对待革命的态度,暴露了他们的阶级本质。
文章第一句话云:“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接着论述道“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必新小说;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梁启超提出的关于小说的理论观点是对小说的性质、功用的审视,也是“小说界革命”的思想观点,把小说的地位大大提高,认为小说为文学之最上乘。
他所说的“新小说”在格调上要远胜于中国传统小说,倡导新小说的目的也在于“发起国民政治思想,激励其爱国精神”,从而达到“新民”之目的。
梁启超把小说这一文学体制的特征对读者的感染作用归纳为“熏、浸、刺、提”,颇能道出小说的特点,用把小说分为理想与写实派,指出小说“常导人游于他境界”抒情状物能够“和盘托出,彻底而发露之”,初步接触到创作方法的问题,把我国的小说理论的发展向前推进了一步
梁启超视小说为改良社会政治的重要工具,体现出带有时代特色的功利主义色彩,又是文以载道观念,在近代新形势下的流变小说,在开导明智变革社会方面具有不可思议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