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情绪,那些你熟悉的场景
我先来问你一个问题:你见过没有情绪的人么?
恐怕没有吧?
人只要活着,就一定会有情绪。
那你有没有过下面这样类似的经历:
今天心情不好,什么都不想做;
男友忘记你的生日,越想觉得他不爱你了,伤心哭泣,用完一包纸巾;
和老公吵架,愤怒到想掐死他,气到胸口发闷,心跳加快;而在他摔门离去的那一刻,不知道为什么,你突然陷入到深深的恐惧,彷佛他再也不回来了;
接完老妈电话整个人都烦躁起来;
被家里的熊孩子气到崩溃,都想把他送人了;
你出差一个月,听到孩子在电话里说想你了,内疚之情油然而生;
被老板批评,感觉好委屈;
听隔壁邻居说完小升初的种种之后,你就陷入了焦虑;
。。。。。。
你看,几乎所有事情,都无法完全不和情绪产生关系。
那些年,我们对待情绪的模式
那么一般情况下,你怎么样对待自己的情绪呢?
最常见的方式有三种:忍耐,发泄,逃避。
再以两性关系为例,比如,老公最近很冷漠,先咬紧牙关生生忍了下去,忍到忍不下去的时候,到一个点爆发,大吵一架;又或者你忙,那好,我更忙,用工作来逃避;更狠一点的,可能干脆麻木自己,不感觉,不连接,切断自己在这份关系中的感受。
看起来都不是最佳方案。
现在有关情绪的书和文章层出不穷。去google上搜索“情绪”,你会发现和情绪相关的文章出现最多的关键词是“控制”,“摆脱”。
那么,情绪真的可以控制,可以摆脱么?这样做真的好么?
情绪与脑身心
先让我们看看维基百科对情绪的定义:“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也有一些细腻微妙的情绪如嫉妒、惭愧、羞耻、自豪等。情绪常和心情、性格、脾气、目的等因素互相作用,也受到荷尔蒙和神经递质影响。无论正面还是负面的情绪,都会引发人们行动的动机。尽管一些情绪引发的行为看上去没有经过思考,但实际上意识是产生情绪重要的一环。”[i]
简言之,“情绪是内心的感受经由身体表现出来的状态。”[ii]
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情绪与脑身心的关系。
比如,你觉得赚钱很重要。
你正在做一份薪水可观,可是又忙又累你还不喜欢的工作。
大脑认为赚钱很重要。
可是内心并不喜欢甚至讨厌这份工作。
大脑和内心不一致,这个时候你就会出现“负面”情绪。
情绪就像一个警报器,它提醒我们要处理一些问题。
如果你的大脑特别强大,不顾情绪的感受,情绪可能会越来越大,有可能会让身体生病。
如果你的身体有某种疾病,不妨问问你自己,你把情绪藏在了你身体的什么部位?
我们一定要关注自己的脑身心是否合一。
情绪的分类以及处理方法
今天我想从家庭系统排列的角度给大家介绍一种情绪分类及处理的方法[iv]
这个表格中是一个简单总结,大家可以参考郑立峰老师的书中有一个全面的解释。[v]
原生情绪是个体自己经历的生死离合大事件所产生的相应情绪,可以包括喜怒哀乐等各种情绪。对于原生情绪,我们处理的方法就是充分表达。
派生情绪的表达同样是喜怒哀乐,但是跟当事人自己经历过的人生大事没什么关系。这种情绪表达起来可能会非常夸张,但是他身边的人会觉得莫名其妙奇妙,没有共鸣。对于派生情绪的处理方法就是叫停,打破他的习惯性情绪模式。有孩子的家长,会见过自己的孩子想要某种东西时非常夸张的哭,通过这样的方式去要他想要的,你就是能一眼识别出他是不是真的哭。这个时候你叫他停,他就能立刻停止。很多人长大后还会使用这样的情绪模式来索取他想要的东西或者逃避他不想面对的事实。下一次,当你识别出自己在使用派生情绪时,处理方法是,先表达真正需要表达的,表达后,派生情绪会立刻消失;然后自我觉察,看看自己自情绪背后是怎样的原生情绪;最后,自己给自己喊停,不要用这样的方式索取,不要掉到旧模式里。
转移情绪表面上看和原生情绪差不多,但是在当事人的人生经历中年找不到任何相应的事件。转移情绪很难靠自己识别出来。比较好的方法之一是参加工作坊去呈现这一部分。如果从小就有莫名的情绪伴随着你,可能性之一是,也许,那个情绪并不属于你,而是你感受到了家族的某种能量。
超越情绪在这儿我们就不做探讨了。
下一次,当情绪再次来临时,不要只是控制它,想要摆脱它,也不要只是忍耐,发泄,逃避。
来试试新方法吧。
该表达,充分表达。
该叫停,自己叫停。
叫停旧模式之后,认出那个背后的真情情绪,然后,充分表达。
怎样充分表达,请听下篇分解。
参考文献:
[i]情绪定义: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83%85%E7%BB%AA
[ii]李中莹(2015),《重塑心灵》。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ii] 病由心生,疗愈的根本在于改变心:http://mp.weixin.qq.com/s/DPqq3Bn-mKpYZnva3f0P7w
路易斯·海(2011),《生命之重建:治愈你的身体》,珠海:珠海出版社
[iv]注:以下内容总结自2015-2016年中盛华老师在工作坊中的阐释,以及2015年8月系统排列理论成长班中刘亚老师的讲解
[v]郑立峰(2017),《家庭系统排列》,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