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说触景生情,借题发挥,司空见惯,熟视无睹,要警惕看见的并不是真的“见到”,觉察看见有错觉、有歪曲、有成见,才能努力突破视觉屏障,建立心理学头脑。
我们活着依靠的是常识,或者说日常感觉到的这个现实世界,由此我们常常不假思索的接受了自己的感知,熟悉了这个周围世界,不加觉察,信以为真,殊不知却因此对真实与内在视而不见,熟视无睹。
一般来说,就普通的日常生活来说,常识足以保证我们活下来,问题是人不仅仅要活着,还要活的有意义,而且人生也不会一帆风顺,丝毫与世无争,毫无心理困惑,一旦出现这些问题,如何破解或者缓解,就要突破常识,看到视觉屏障外的广阔视野。
古人的生活很有规律,每天依靠的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白天与黑夜如此分明,以至于太阳成为我们生活的直接依赖。就是今天,我们的直觉也是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因为太阳要从东方升起,最后西边落下。但是,从科学角度看这是错觉,事实上不是太阳围着地球转,而是地球围绕太阳转,当我们直觉太阳东升西落时候,其实不过是地球自西向东自转的错觉。
当然,今天我们都知道地球是圆的,地球就像一个村子,但是就我们有限视野看世界,直觉告诉我们这是一个平面世界,可是直觉再一次欺骗了我们。
如果说这是视野狭窄导致错觉,我们看看感受带来的视觉屏障。
有次公交车上,看到一个小伙子旁若无人看手机视频,不带耳机,高声播放,投入的欣赏着。坐在周围的人,显得很生气还有无奈,我在想这小伙子多么缺少社会公德啊。就这个事情而言,我的想法其实就是投射,是对看到事情的反映但未必是客观反映。
比如当我说大家很反感小伙子时,其实就是投射,把自己不舒服想法投射给别人。事实上我觉察到如果距离稍远些,也不会听到这些视频杂音,还有如果专注自己的事情也可能不受影响。而社会公德的评价更是投射,这其实是自己有时候不遵守社会公德,或者过于局限于社会公德约束导致的,当我看到小伙子带给自己的不舒服,要清楚这只是投射,也是视觉屏障。
这时候,如果心理足够健康,我要做的不是抱怨,而是直接说出感受,表达诉求。
再做个假设,如果交流后知道这个小伙子马上参加求职面试,正在紧张准备面试内容,而且由于紧张忘记带上耳机设备,这时候的感受又会不一样,可能是认可,鼓励,支持等。假如这个人是盲人呢,又会是不同感受,会有同情,理解,内疚等。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但是很多时候并不客观,而且会是歪曲反映。
我们看到的只是事物表面,熟视无睹其内在更是可能的。比如有两位老人家因为买豆腐互怼,争论买回来的豆腐到底是三块还是两块,虽然桌子上明明只有两块豆腐,却争论还有一块去哪里了。
这是情绪在引导看见,是借题发挥,是宣泄不满,只是可能当事人也未必意识到。这就是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互相争论的真是那一块豆腐吗,当然不是,争论的不是豆腐,是我对你错,是思维模式。换句话说,不是看见豆腐想争论,而是因为想争论才看见了豆腐。
我们说触景生情,借题发挥,司空见惯,熟视无睹,要警惕看见的并不是真的“见到”,觉察看见有错觉、有歪曲、有成见,才能努力突破视觉屏障,建立心理学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