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远(1190-1279)字遥父,号钦山,南宋著名画家,任光宗、宁宗两朝画院待诏。原籍河中(今山西永济县附近),侨寓钱塘(今浙江杭州)。马远出生于绘画世家,其祖辈代代供职于宋朝宫廷,曾祖马贲为北宋徽宗时画院待诏。
宋室南迁后,马远的祖父马兴祖是高宗绍兴年间的画师,精于鉴别古代文物,工花鸟,亦擅画人物。叔父马公显与父亲马世荣在人物、山水、花鸟画上无一不工,绍兴年间任职待诏,并获"赐金带"。马远受到家学熏陶和李唐的影响,最终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马远在我国绘画史上享有盛誉,当时独步画院,与李唐、刘松年、夏圭并称南宋四大家。马远的艺术成就以山水画最为突出。他师法李唐,多用水墨,笔法雄奇简练,布局简妙,线条硬劲,或用"斧劈",水墨苍劲,意境深邃清远,标志着南宋山水画的时代特色。尤其在山水画方面,马远有独创的取景方式。
取景时,他善于将景物拉近,直观而刻意地将近景置于观者眼前。欣赏现存马远的山水画,可以发现大部分都是以峭壁峻岭的一角为主体,或峭蜂直上而不见顶;或绝壁直下而不见脚,或近山参天,远山则低,或四面全空,仅画一垂钓孤舟,使画面具有强烈的空间感和独特的艺术效果。
在绘画技巧方面,马远则独创了勾线法,扩大了斧劈皴法,画山石时喜用笔直扫,水墨俱下,淋漓畅快,且棱角分明。他往往以拖技的多姿形态画梅树,章法上大胆取舍剪裁,描绘山之一角、水之一涯的局部,画面留出大幅空白以突出景观。其画在当时被评价为“边角之景”。 他画楼阁用"界画";画树干瘦硬为屈铁,但刚健中又有柔和。笔法豪放而谨严,变化多而融和。
马远的存世作品不少,今天的人们最熟悉的可能是《寒江垂钓图》。马远的这幅画,是根据唐朝诗人柳宗元《江雪》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两句诗的意境所绘就的。《江雪》被收录进小学语文课本之中,是必背古诗。这首古诗所在篇章配的图,就是马远的《寒江垂钓图》。相信接受过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朋友,对于这幅画绝对不陌生。
马远在创作《寒江垂钓图》时,以大片的留白表现空旷无人的意境。全幅画只有一叶扁舟飘浮江面,渔翁独坐垂钓。除四周除寥寥几笔微波外,全为空白,有力地衬托出江天空旷,寒意萧条的气象。除了《寒江垂钓图》,马远还有一幅《秋江渔隐图》,画面也充满了空间感,突出了近景的艺术效果,带有鲜明的个人特征。
《秋江渔隐图》画一老渔翁怀抱木桨,蜷伏在船头酣睡。小舟停泊在芦苇丛中。老渔翁的头部处理很见功底:在以线条勾画头发、胡须之外,以晕染的方法突出渔翁的五官,几枝将枯未枯的芦苇轻轻摇摆,秋风瑟瑟,细波粼粼,渲染出一片静谧的秋意。整幅画面十分自然舒适,没有刻意为之的僵硬,毫不造作,是宋代人物画的典范。
《踏歌图》也是马远的传世名作。张武子诗:“帖帖平湖印晚天,踏歌游女锦相牵;都城半掩人争路,犹有胡琴落后船”。可见踏歌这一娱乐形式在平民中甚为盛行。此图在具体画法上,用笔苍劲而简略,大斧劈皴极其干净利索,正是院体的典型特色。树木的枝干有下偃之势,则是马远个人的创造。从总体上来说,这幅作品虽非边角之景,但在具体处理上,已经融入了边角之景的法则,所以并不以雄伟见长,而是以清新取胜。尤其是瘦削的远峰,宛如水石盆景,灵动轻盈,绝无北宋时期山水画那种迫人心肺的压倒气势。
也有论者认为,马远所画为"残山剩水"——因其完全不似北宋时期山水画流行的全景构图。他们以此来影射“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已然失去了半壁江山。事实上,换个角度来看,或能得出恰恰相反的结论。南宋朝廷虽然在军事战争中一再失利,商业却极其发达,相对富庶的生活让各种文艺得以发展,中华文明的许多方面即在此时期处于辉煌的顶峰。
正是因为统治阶级“主和不主战”的政策,才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得以保住其繁华,而不致迅速覆灭于蒙元骑兵的铁蹄之下。发动一场战争容易,结果却常常是双方俱损。所以,无论哪个时代,明智之人还是尽量选择以和为贵。事实上,早有学者表示,宋画中展现的古人生活,不论是夜晚燃烛赏花,白昼坐石看云,还是秋冬时节江边独钓,多充满了一种闲雅与诗情。虽然这并非现实生活的全貌,却极能代表古人“万物静观皆自得”的超脱生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