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年华》的出现像是一种巧合。
因为这时三种颜色事情被爆出,大家好生气,气得发抖。
作为父母的抱紧自己的小孩,作为还是“孩子”的成年人感叹活着是种侥幸。
但这时,三种颜色却说是谣言。
不懂,不懂,但我知道这剧本真好,好极了。
这社会真好,什么是真的,什么是假的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该站起来你也不知道,因为你不知道你站对了没有。
嘉年华,众狂欢,众失落,皆带伤。
在给嘉年华评分时,我打到了四星,虽然它可能真正只有3.5星(满5星)。
这不是部很好看的电影,真的,而且它甚至可以说是对追求有跌宕起伏剧情的观众来讲会有点失望的剧情片。
因为很多人物该爆发的点电影里都没有出现,剧情的克制让我一开始有点想皱眉头。
很多人说,太好了,我们终于拍出了像《熔炉》一样的电影。
其实这两部电影没有可比性。
《熔炉》是真正的社会剧情片,它对观众的冲击就像在你面前用针刺破了气球一样。而《嘉年华》的实质是女性剧情片,表达得更像漏气的气球。
片中多次出现了玛丽·莲梦露的大型雕像,开头是小米好奇地打量着雕像,心动地摸着梦露的涂了指甲油的脚趾甲,那是少女对外在装饰美的追求欲望。
镜头还给到了小米抬头看到了梦露的胖次的仰视,那是女性对自己的性别特性的启蒙和觉醒。
然而,之后伴随梦露出现的剧情都是片中女性被欺压的悲剧。
被性侵的小文得不到母亲的心疼,反而被母亲扇耳光,说穿得不三不四,剪短了长发。
离家出走的她来到了梦露的脚下,抱着金鱼缸在地上睡觉。
被男友小健骗了不得已堕胎和受伤的莉莉和小米坐在海边聊天。
为了捞一笔钱去勒索刘会长的小米被跟踪打了一顿。
梦露的雕像也随剧情不断变化,从一开始大家都争着和她合影到脚上都是小广告,直至最后被拆下。
为什么是梦露
记得上一年看过她的自传,封面的一句话看得人心碎:男人愿意花大钱买我一个吻,却没人愿意花五十美分了解我的灵魂。
童年的不幸让她成为了一个不安,脆弱和疯狂的空壳美女。没有任何女孩想成为第二个梦露。而梦露雕像的存在不是代表美好,那是代表不安,缺爱。
《嘉年华》中的男性是缺席的,却又是无处不在的。男性角色露面不多,且几乎都是负面形象,即便如此,电影中的所有女性角色却都受困于男性权力。
当最后小米决定逃离时跟着被拆下的梦露驶向远方时,那是一种对自己的存在的追求。
这也算是在影片的最后给观众一个积累已久的情绪一个释放口。
虽然《嘉年华》不像《熔炉》的现实力量那么大,但很感谢有这类儿童性侵题材电影的出现。
因为,受伤的孩子,需要更多的爱,理解和保护。
作为凡人的我们,能干什么?像导演文晏:希望这部电影能为大家提供一个讨论问题的起点,而不仅仅是一次情绪宣泄。
你的沉默也可能是一种罪,理智发声反抗。
去看《嘉年华》时,那是我2017年内目前为止坐过的最安静的电影播放厅,静得真的只有电影声。
是因为看的人太少了,嗯,也只能是因为这个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