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地狱到但丁密码
文/花吉满
《但丁密码》是继《达芬奇密码》之后,十年的回归与再续,名字风格一致,其实并无联系。《达芬奇密码》改自丹•布朗同名小说,而《但丁密码》则改自他的又一佳作《地狱》。
作为原著党,《但丁密码》注定是让人失望的。整部影片从一开始就紧锣密鼓 的进行着气氛的追击渲染,从坠楼男子到持枪女人再到重症病房的男主兰登教授。虽然一开始的情节让人看的摸不到头脑,不过地狱之火与兰登幻觉画面的交叉显现,从画面效果来说,达到了预期期望值,而画面安排则稍显混沌与牵强。
两个密码之作都彰显了丹•布朗作品最显著的特征,即把凶杀与莫名其妙发生的诡异事件作为最开头的引入,随后伴随着兰登无辜的卷入,进而展开整个解密与追踪行动。
《达芬奇密码》是丹•布朗的成名之作,电影在改编时对原著进行了大成分的还原,为了尊重作者,读者与观众,可以在影片中窥见原著里更为细节的部分。而《但丁密码》相较于此除了主线是原著故事,场景布局还原于欧洲外,丹•布朗作品的最迷人之处则在影片中无迹可寻。
那么,原著的迷人之处又是哪里呢。
想当年捧着《达芬奇密码》废寝忘食整整两天不能自拔,好像灵魂被开启了新世纪的大门,头一次遇见不是警察不是鬼才而单凭一个对宗教、符号有着深入研究的大学教授突破重重疑云,解决凶杀案的惊心动魄的故事。全书充斥着浓浓的宗教、符号、帮会、艺术、历史、人性与现实世界。浓烈的宗教主义色彩夹杂着艺术分析推理,发生在现实世界里折射着人性与道义,让人不觉枯燥无味而紧随作者紧张的脚步,一步一步揭开真相的神秘面纱。而最出彩的部分,就是兰登教授通过他的学术,发现历史不为人知的部分以及与恶势力的抗争。
丹•布朗的所有著作,都有他浓烈的个人主义色彩。不可否认的是,他的作品有着异曲同工的地方,《地狱》同样。正因如此,他才是独一无二的丹•布朗,他才是唯一一个让我看了一本书而忍不住买下他所有著作的作者。
而《但丁密码》的节奏太快了,以至于将原著最精彩的部分无法细致刻画,兰登教授是如何一步一步解决危机、如何缜密而细致的分析过程则被一笔带过,致使很多情节显得缘由不足,模棱两可。比如如何在水中找到丢失的但丁面具,为何西恩娜对大反派伯特兰佐布里斯特狂热的追随与崇拜难道只因为爱情?立场鲜明的大反派是如何凭借几场漏洞百出毫无人道主义可言的演说获取全世界成千上万追随者。细节的缺失使兰登教授更加神化,总是可以恰到好处的及时解决风险似乎更符合美国大片的英雄主义情结。而事实上,兰登解密的过程困难重重,思想与学术在危机四伏与自身难保之时碰撞的更加猛烈,意外频出与步步维艰的状态而使全书更加烧脑,而这些,在电影里的亡命奔逃中全部被淡化掉了。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整部电影所营造的血水喷出的压迫感时时刻刻吊着观众的胃口,虽说商业口味浓重了些,但布局和取景值得称赞。
而对于主题,天才反派意在用生化武器解决世界一半人口,否则他认为一百年后人类必然灭亡,“人类即是恶疾,地狱则是解药。”这让我想起同一主题的电影《人类清除计划》。剧增的人口数量逐渐成为人类越来越关注的问题,道义与现实摩擦出日益璀璨的火花,在电影里,无可厚非的,爱与正义必然战胜邪恶,可用人性审判人性,又如何辨别何为善恶?
电影的结局病菌被及时扼制,反派人物被杀,世界再一次躲过劫难。而这,就意味着我们可以依然泰然自若平静祥和的继续生存在这个地球上吗。善良与正义是选择,而居安思危是通往未来的唯一路径。
愿生生不息,毁灭预言也只是预言。
—END—
谢谢你这么美好,还能停留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