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定义框架,建构和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框架
---好书分享《框架思维》
现实中,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工作汇报没有体系,说不到重点;日常工作没有计划,总是很忙乱;做决定时左右摇摆,不知道如何决定;考虑问题时,抓不住关键,看不透问题本质,容易被人带节奏;……问题的原因到底在哪里?如何解决?著名的“大数据之父”维克多.迈尔-舍恩伯格、柏林欧管理技术学院教授弗朗西斯.德维西库、《经济学人》杂志高级编辑肯尼斯.库克耶等三人合著的《框架思维》给出了答案:想要做事有逻辑,说话有条理,决策思考有根基,就要所想所做都有框架。
《框架思维》这本书分九章,通过对“框架”作用的说明,明确界定了“框架”的含义,作者把我们做出决策所采用的“心智模型”称为“框架”。书中描述了因果律、反事实思维、约束等三个“框架”底层构成要素,介绍了建构和重构框架的具体方法,作者认为,人人都可以构建框架,只要掌握了正确的方法,通过训练和不断积累经验就可以建立新框架,要注意避免框架的僵化,增强思维的敏捷性。他们强调了框架多元化的重要性,提醒我们,要克服重新建构框架的四大障碍,告诉我们,建构和应用框架,是独属于我们的特殊能力,是我们应对不断变化的复杂世界的强大工具。
关于“打造自己的认知框架”,作者认为思维敏捷性是人们成功结构的基础,它不是天生的,是我们必须努力争取的。建议我们要达成成功的框架建构,就需要培养智力上的灵活性,去构思未曾言说的想法、未曾表达的理想、潜在的概念和新的现实可能性。为了获得并保持思维敏捷性,我们需要加强训练,扩展我们的概念和认知的范围,吸收并接受既有的框架或尚未完成的框架,学会认同不同的视角和价值观,并在面对新问题时,设计出新的替代方案。作者提醒,思维敏捷性要求我们永远不要停止提高自己的架构技能,要看到因果关系,要进行各种反事实思维,并改变其特征。作者还提醒,思维敏捷性也可以由社会通过创造适当的环境来促成。
实际中,在处理事情时,是否有自己的框架、已有框架是否僵化,决定了我们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更决定了我们个人的发展空间。一些人有自己的框架,并能结合实际情况,及时打破和重构框架,这能让他们面对熟悉的场景,迅速做出反应,不会惊慌失措,有具体的应对措施和应对办法,能让自己的工作领先于他人。另外一些人没有自己的框架,遇到问题只能依赖领导的交待,没有他人的帮助,自己就无法独立处理,工作勉强应对,根本谈不上突出和亮点。还有一些人,有自己的框架,但不注意自身知识结构的改变,一味沉迷于自己已有的认知体系中,不会也不愿吸收和接纳既有的框架,即使他们能按照自己已有的认知框架拿出的应对办法开展并完成工作,真正的工作质量与工作效率肯定也无法与能及时打破和重构自己框架的人相比。
所以,框架决定了我们的认知水平,正确定义框架,建构和打造属于我们自己的框架,用正确的方式应用正确的框架、改善与调整框架,人生发展的结果会有所不同,再忙,也要保持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