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9世纪后期,心理学家就对人是如何学习词语的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由此区分了三种词语学习方式:自由回忆列表学习、序列列表学习和配对联想学习。
在自由回忆列表学习中,每秒钟呈现一个语词后,要求学习者不限顺序地回忆刚才出现的语词。在序列列表学习中,每秒钟呈现一个语词后,要求学习者按照一定顺序回忆刚才出现的语词。在配对联想学习中,成对呈现一组语词,在回忆时,提供每对语词中的第一个语词,要求学习者回忆出与之配对的另一个语词。
下面列出关于词语学习的八个研究结论,以及这些研究结论在实际学习中的应用启示。
前两项研究结果是广为人知的学习曲线和遗忘曲线,可以用于多种不同的学习情境中。学习需要努力并且需要持续定期的激励。
接下来的两项研究结果是具体性效应和记忆广度效应,反映了人类学习系统的两大特征——语言和图像两个独立的加工通道,又称为「双重通道原理」,以及通道加工信息的容量限制,又称为「容量有限原理」(见前一篇:《如何开展学习:学习科学的三个基本原理》)。
为什么大多数品牌都会同时拥有名称和 LOGO?为什么互联网公司喜欢用「动物」或「水果」作为产品名称?
剩余四项研究成果反映了人类学习系统的第三个特征——要求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参与适当的认知加工。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学习是对新信息进行心理组织,并将它同已有知识进行同化的过程。也就是说,学习是一种意义构建活动,而不是简单地在记忆中添加信息的过程。
呈现词语学习的研究成果意义何在?过去几十年针对词语学习的研究,得到了一个普遍的结论:即使在相对不利的学习环境中,学习者也会表现出意义构建的学习方式。
换言之,建构性的学习应该成为一种学习的常态,因此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设计和学习环境,也应该引导和支持学习者——通过各类学习活动来建构学科领域的知识基础。
本文由英知(Enrichist)根据 Richard E. Mayer 所著《应用学习科学》(Applying the Science of Learning)相关章节编写,更多信息请参考原著或关注后续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