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以邹憬、王盛元《论语通解》为通解,综合参考杨伯峻《论语译注》,新编诸子集成之《论语集释》,南怀瑾《论语别裁》,《四书章句集注》
原文:
1.9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通解:
曾子说:“慎重处理父母的葬礼,以虔诚的心祭祀祖先,这样就能使民间的道德风气归于敦厚朴实了。”
笔记:
《论语译注》译为“谨慎的对待父母的死亡,追念祖先”,慎终:“劉寶楠《論語正義》引《檀弓》曾子的話是指附身(裝殮)、附棺(埋葬)的事必誠必信,不要有後悔。”这样看来,为什么要“慎终”?是为了不后悔。那么问题来了,父母亡故后为什么会后悔呢?单单是葬礼没办好?明显不是,所谓“生尽孝,死追思”,后悔的可能性是生前没有尽孝。所谓慎终是指在父母、尊长晚年要尽孝,让他们安度晚年。生不恭,死不敬。父母生前都不能把他们当一回事,死后更加不可能慎重处理葬礼了,更何谈虔诚祭祀!这样跟“民德归厚”就根本扯不上了。
追远不管是追念祖先还是虔诚祭祀,是否真的就可以“民德归厚”?换句话说就是,追念虔诚祭祀什么样的祖先才能达到“民德归厚”的目的。
孔子做春秋而乱臣贼子惧。用编订史书来记念先祖也是一种虔诚的祭祀追念吧,但恐怕任何一个乱臣贼子都不想自己在史书上被列入乱臣奸臣之列。如果祭祀的祠堂里全都是乱臣贼子,这民德能否归厚?为何每次日本政府人员特别是首相大臣祭拜靖国神社都会遭打全世界人的反对?因此,这种追远是追思祖先的贤德,或者说是追思贤德的祖先。“人从宋后羞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虽然现在很多人为秦桧翻案,认为他是赵构的替死鬼,但是今天秦桧的后人说起秦桧恐怕不是觉得荣耀而更多的是警示吧。
因此,这节可以做这样的解释:作为子女的要尽心尽孝,照顾好父母、尊长的晚年,作为父母、尊长的生前要行善积德,躬行礼德,给后世子孙留下一个好样板。这样社会就会趋于道德,民风也就慢慢归于敦厚朴实了。
南怀瑾《论语别裁》认为:“终”就是结果,“远”就是很远的远因,也即“一个人要想好的结果,不如有好的开始。”欲慎其终者,先追其远,每件事的结果,都是由那远因来的,这里我们可以引用佛学里的一句话:“菩萨畏因,凡夫畏果。”
中国历史上有几大有名的家训,有几些绵延数百年的耀族。不管是家训还是那些耀族,其中都包含了相当高的修身齐家的智慧,正是那些智慧才使得那些耀族能够始终家风淳正、团结一致、发奋向上而数百年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