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阶级固化”、“原生家庭”之类的词频出,就我的理解来看,阶级是很难跨越和提升的。任何视图跨越和提升阶级的行为,其过程必须要越过无尽的阶梯,万水千山。
本文规避了“中产阶级”、“高产阶级”等词,因为各国评价标准不一,而拿这些词用来代表爆炸式发展的中国中的中高收入人群似乎不很准确。
所谓阶梯,即攀爬工具。那这无尽的阶梯里该有什么?一种类似教育却不是教育的教化感。
首先,它不是教育。
从小到大“知识改变命运”这句话念得比“一二三四五”都要顺口,很多人看到了数不胜数的农村孩子考上大学之类的故事颇为欢欣鼓舞,却忽略了后续和时代。
一个农村孩子如果和一个城里孩子上了同一所大学,那他们大学这几年会有怎样的差异?我们潜意识里却还隐隐地闪现着中国人特有的奇怪思维:“上了大学就解脱了,就有出路了,就万万岁了”,可恰恰是上大学以后的那些年最为关键,撇开学业还有心态、品质等在逐步成形。事实就是,由于上大学前城乡差异造成的教育等资源分配的不均,不仅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学习广度和深度,还很自然地影响了观念、心态等精神层面。可怕之处在于,从广度上,这里的学习不全是狭义上语数外这样的应试科目,是包含“体”、“美”这样的所谓素质教育门类;从深度上,比如我所在的高中有某个学科的市学科带头人,历年来出高考卷的,他带给我们的可以是更深入精准的训练。那么上大学之后,对比产生伤害,心理会滋生落差,会不自信,会自卑,甚至会不合群,天晓得过了这几年人会变成啥样?然后大学毕业,在工作等方面,需要花更多的时间摸清“门路”;该结婚时,多半不会找高于自己阶级的另一半(也可以简单说是家庭背景、家世、家境等比较好),即便一路跌跌撞撞中已经有些(经济)能力。
当然这里举例用了农村孩子,用一个虽然在同一城市但是家境不好的孩子举例,效果也近似。
无论你的受教育程度在哪个层次,婚前提升自己阶级的可能性不高,即便挣了不少钱。至此有人会问:为何因受教育而挣了不少钱不算提升了阶级?因为因教育而挣的钱是有限的,尤其再往后,“读研、读博能高薪”其实是个误区;换言之,你之所以能挣更多的钱,教育起的作用并不大,那取决于你的选择,在哪个行业担任哪个职位、具体的工作策略以及敢不敢站在风口浪尖等等,只不过有的职位对学历有要求,有的职位对学历要求不高而已。从结婚那一步开始往后,由于另一半多半在阶级上跟自己平齐,要想提升阶级多半得靠下一代了。
这里假设你受了一定教育且早早结婚了,一类极端情况:你晚婚,甚至打算一辈子光棍,然后你渐渐混得风生水起,算提升阶级了吗?能挣特别多的钱,比如你之前住在一百多万的房子里,现在住在几千万的别墅里,光从资产去审视当然算提升阶级了,但你仔细回首就会发现这跟受教育本身无关,同样学历的大学同学恐怕只挣了你的零头,还停留在固有阶级。
知识能否改变命运得打个问号,教育却不能改变阶级。甚至从古今中外来看,我会有几分赞同“教育是用来捍卫阶级的”这句话。教育不能提升阶级,却能保证阶级不至滑落,不过是个稳压器。
其次,它类似教育。
它是“德智体美劳”等综合素质的优雅展现。如果他会一门外语,他多半比同龄人在更早期接触这门语言,比如幼儿期,这是各阶级在早期教育的差距,高阶级偏好私立幼儿园、家庭教师等等;如果他会多国语言,那更是再正常不过,当低阶级的孩子还在为英语愁眉苦脸时高阶级的孩子已精通四国语言,游走于世界各地。
它更是能力、主张等的纵横施展。有哪些资源?资源如何利用?资源的利用率如何?回报率如何?会有人羡慕马化腾,倘若给你一个他那样的身家背景,你能创造出腾讯?会有人羡慕林志颖,换做是你,你能一会儿做这行一会儿做那行混得风生水起吗?
上述部分已经隐含了这一层意思:攀爬无尽的阶梯,当然包含着金钱。这份金钱应该是自己父母辈在自己这个年纪挣的金钱价值的指数级,几倍都不足以弥补这严格的阶级落差。但是光是腰缠万贯,不足以爬完阶梯,必须用教化感加以辅之,否则犹如光施肥不浇水,干枯至死。有个朋友的朋友,他是徐州人,白手起家,在南京紫金山上买了栋2000万的别墅,这样他就挤进新阶层了?可他骨子里一些他原生阶层特有的观念还在蠢蠢而蠕,比如给他儿子买的手表也是几十块一个的,衣服去“金桥”买,他家孩子从小到大都没出过南京城等等。朋友提及他时歪着嘴,带着轻蔑和不思议的口气。金钱难道是目的吗?让钱发霉散发着铜臭味难道是目的吗?坐在金山银山上发呆难道是目的吗?显然,他没有用来好好投资,有效利用资源。这样,依然是在原本阶梯上的左右徘徊,一种纯借助外物而内在空洞的粗糙修饰。
上文部分已经提及婚姻,那么,婚姻能提升阶级吗?
跟同阶级的人结婚当然不会提升阶级,那么跟高于自身阶级的人结婚呢?首先,跟高于自身阶级的人结婚是有难度的,即便你现在的财力已能和他抗衡,你是如何认识他的?他的亲朋好友是如何看待你和他在一起的?我有个同学的朋友去英国留学,非要嫁给个富二代。按理说她去英国留学本身家里就很有钱,那她眼中的富二代,该是有钱人中的有钱人,比她还要高出一个阶级,她要嫁入豪门。很快,她跟那富二代“不小心”有了孩子,他想甩了她,这事被他妈知道后总算如她所愿办了婚礼。可是婚后,她得拼命讨好婆婆,看人脸色,生活并不能为她所控制。她这算提升了自身阶级,却同时牺牲了自己未来的生活,她丈夫那一家并没有用正眼看她。她依然被原先比她高一级的阶级鄙视,恐怕在高位阶级的眼中她还在原本阶级朝三暮四,像悬崖上一只摇头晃尾的蛇。
可能真会有“灰姑娘的故事”,但是婚姻不是两个人的事,而是两个家庭的事,就不知双方家庭后续的融合是怎样的了。所以这无尽的阶梯里,一般也不包含婚姻。
总的来说,这无尽的阶梯里的那份教化感,是一种抹去了义务教育之后剩下的言行举止,如挤干水分的海绵,关乎主张、观念、能力、礼仪等意识形态。可能你会偶然听到过某个同学自怨自艾,火烧眉毛地说:“可是女的年纪大了真的会嫁不出去”之类的话,然后仔细想想觉得有点不思议:怎么她会有那种陈腐甚至旧社会的观点?彼时的你却满脑子自立自强的女性,有没男人无所谓。这便是原生家庭遗留给她的“难以割舍的财产”,可能她目前的经济状况跟你也差不多。放在社会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然而对于个人,当他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其意识形态却不见得完全与之匹配,甚至有可能依然扎根在原生阶层的土壤里;甚至当他的经济基础远超过从前,光个人财富就达到高一阶级时,“上层建筑”却很可能处于甚至长期处于过渡期。
古今中外,人们在资源的有效分配上绞尽脑汁、做足文章,可在多数情况下,资源一直都未被有效分配,甚至有些资源根本无从有效分配。尤其是稀缺的抽象资源,永远只会汇集在少数人手中,这些少数人形成金字塔的顶端,顶层阶级,再往下依次排开。稀缺的资源被稀少的人利用再生产,更加稳固了他们的阶级,周而复始,这过程说是光用钱堆未免有些疲软,倒是称之为“水准”比较合适,用其阶级特有的水准。这比你高一阶级的水准,对你而言正是无尽的阶梯,可是很多时候你连个突破口都找不到。
它仿佛身上的印记,很难获得,亦很难去除。都说“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恐怕并不能多大程度改观你的意识形态,别人随口一句“谢谢”一天能说十几遍,你可能一天一遍都没有还觉得说不说无所谓,举手投足间都是习惯。别人工作再忙都能每天挤出一定时间在健身房度过,可你随着时间的推移连工作都变成了简单的敷衍,下了班之后不忘扭头看看《欢乐颂》。首先,这样的教化感,这一必要条件你就很难满足,难怪跨入新的阶级难上加难。光有钱而毫无气质,就是暴发户,比如那些因为拆迁暴富的,难道就等同于陡然迈进新的阶级了吗?可能还有相当一部分人,给他钱他都不知怎么花,怎么合理有效地开销,这可真是人生难题。
不过,也别想多,首先没钱没气质的人就海了去了。本身没钱,也不知如何多挣钱,一群人麻木而又易于满足地活在井底,“快乐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