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在微博上看到一个视频:学校操场的绿草地上,每个穿着校服的小学生都整齐地坐着,却一个个抹着眼泪嚎啕大哭,台上有个中年男子拿着话筒在讲话:
思考一下你长这么大了,你做了哪些对不起爸爸妈妈的事情,思考一下。今天开始回家以后,你还要不要跟他们吵架?会不会跟他们顶嘴?还会不会玩游戏看电视?想一想,他们对你要求严格,他们是不是为了你好,同学们,反反复复地去思考一下,永远都要记住今天郑老师跟你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永远都不要忘记。
台上的男子讲得动情,台下的小朋友一个个哭得稀里哗啦的。我在疑惑,到现在还有学校一届传一届地弄这种借“演讲”之名卖书的讲座吗?
微博下有一条评论这样写:群体压力下,不哭就是冷血。我还记得小学看我同桌冷酷男哭了,我一脸懵比,想挤眼泪但一滴没挤出来,最后埋头假装在哭,太惨了... 有些迫于压力的小朋友比流量明星挤眼泪都费劲,还一直不放弃不抛弃摆出悲痛模样,看得我好心疼祖国的花朵。
又有一个评论说:我们初中班主任在开完讲座以后,让班上没有哭的人举手,然后嘲讽他们冷血,我当时听了这话都心里发麻。
人们好像都喜欢某种“正确性”。孩子得孝顺父母,也不管他的父母是不是烂人。兄弟姐妹就是要互相帮扶,也不管人家平时关系如何。富人一定要做慈善捐钱,穷人不配有虚荣心不能买名牌鞋。给烈士扫墓时要沉痛悲伤,在自己的婚礼上一定要时刻保持笑容。要感恩老师,要团结同学。
我想起加缪的《局外人》,主人公意外枪杀了一个人,法庭上出席的证人指责他出席母亲的葬礼时没有表现出悲痛的样子,并且还在葬礼第二天去看喜剧,约女情人上床,因此人们说他冷血,残酷。于是这个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流泪的人,就理所应当地被认为一定是蓄意枪杀别人的狠毒人物。最后主人公被判处死刑。
我对哭丧印象深刻的场景是小时候在给叔公送葬的路上,身后突然像惊雷炸裂般响起一声哀嚎,我被这声响惊得回头一看,是大伯母在痛哭。可在当时年幼的我心里,大伯母对叔公翻起的白眼无法磨灭。两个画面造成的前后矛盾让我疑惑不已,一直到现在,我都无法忘记这个冲击性的回忆。
那么根据某一个场面来定义一个人品格,是不是确实太过于武断了呢?因为某一件事情就对一个人的好坏盖棺定论,是不是也把人性想得太简单了?
人们太喜欢下定义了,又乐于对别人进行审判与批评,对除了自己以外的其他人有着近乎完美的要求,一旦别人身上出现某一个不符合自己喜好的“污点”,就要被盖个帽子否定全部。
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在世俗标准下并不讨喜的人。我有着模糊的道德界限,可以理解许多复杂的人性,因此我的许多观念有时是不被别人认同的。印象深刻的是,我曾经就“该不该生孩子养老”的问题和朋友激情辩论了一晚。
我认为,如果人们生孩子的目的是所谓的传承血脉,防止自己以后没人陪伴,没人养老,对孩子是很不公平的。我首先是对生活的这个社会抱着悲观的态度,所以不想把孩子带到连我自己都不喜欢的环境下生活。
其次是我尊重每个独立个体,认为每个人都有属于他自己可以任意选择的人生。就算是我的孩子长大以后想去四处流浪、喜欢做的事情没有固定收入,甚至是为了自己的热爱做一些危险(不是指违法犯罪)的事情,我都不希望自己为了让他在身边养老而成为他的拖累和负担。
与此同时,我也很讨厌道德标兵和时刻在“执法”的网民。但凡别人身上有一点不符合设想就像看见了移动的活靶子一样,不管何时路过都得往人身上啐一口唾沫,好像胸前的红领巾更加鲜红了,头上的正义之光普照大地。
首先,只要不是违法犯罪的事情,别人做了什么私事都跟你无关。其次,不招你待见的人,又跟你无冤无仇,就别去主动往人身上扔臭鸡蛋了,还整得自己在正义执法多么伟光正呢。我想 这种正义气概的讨伐和发声,应该用在弱者受害而求助声音微小的事情上面。
随着年龄的增长,看过的书和听过的事情越多,我也越来越能理解人性的复杂,在很多事情上都能抱有理解和包容的心态。
我前阵子跟一位好友聊天,我说我很喜欢纹身,觉得纹身特别酷,以后也想去纹一个。
好友说:你最好不要纹身。纹身就是会给别人带来不好的观感,跟你的形象一点都不符合,而且很容易在给别人的初印象上吃亏,我这是为了你好。
我不喜欢任何一个人抱着“为了你好”的名义干涉他人选择的自由。理解别人的用心是一回事,但由此产生的逆反心理又是一回事。随着自我意识愈加强烈,愈加成为一个在传统意义上“不乖”的女生。
我的观点是:所有独立个体基于个人喜好做的事情,只要没有伤害别人,其他人都不该多管闲事,指指点点。人性有许多的灰色地带,也更不能用非黑即白的小学生思维去定义他人了。
人都是会变的。我一年前说的话,现在的我肯定不会全部认同。我之前写的文章,也不可用来定义此时此刻的我了。当然我承认无论是以前的我,还是现在的我,都是“我”的构成。但在新的一天里,每个人的思想、言论、观念,都不可同日而语了。
在我还小的时候,与女朋友们聊起伴侣的出轨,总是义愤填膺地坚决表示不能接受。后来看了一个作家在微博上发布的“非典型婚姻”的话题里,有很多粉丝投稿自己的婚姻故事,我愈发可以理解情感的流动性。
一段关系的双方,两个人的思想和观念都是会变的,在什么时候被新的人触动也是很正常的。换在公众人物身上,因为出轨离婚就要被剥夺社会身份,甚至抢走赚钱吃饭的饭碗,属实不可理喻。
我个人的看法是,婚姻制度需要更为完善,可以给被欺骗和夺走利益的一方更好的保障,而不只是通过唾沫淹死一个人。若是出轨一方会付出相应的代价,那么自然会衡量代价之后再做出更好的选择。
在这个层面上还要引申一下思想无罪的观点。每个人的教育、阅读、见识、经历都千差万别,因此在任何问题上都可能产生不同的看法,求同存异是第一要义。
有些想法,家人与朋友之间是不需要互相认同的,谁也不能把脑子剖开来互相印证一下是不是毫无差别。所以在不妨碍情感交流与生活相处的情况下,有些观点可以不做交流,不做干涉,更是没必要上纲上线教别人怎么做人了吧。
当然,我的这篇文章也不是要教读者怎么做人,纯属观点交流,不同意的话,退出阅读就好了。
文章写到最后,中心思想应该凝练为一句话是:管好你自己。
一直以来的人生宗旨就是“关我屁事”和“关你屁事”,希望我以后也能坚决贯彻执行。当然你们想要怎么做是你们的自由,开心最重要~就与我无关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