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卷中)
【一三一】心学不同于禅学
来书云:但恐立说太高,用功太捷,后生师傅,影响谬误,未免坠于佛氏明心、见性、定慧、顿悟之机,无怪闻者见疑。
区区格、致、诚、正之说,是就学者本心、日用事为间,体究践履,实地用功,是多少次第、多少积累在,正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闻者本无求为圣人之志,又未尝讲究其详,遂以见疑,亦无足怪。若吾子之高明,自当一语之下便了然矣;乃亦谓立说太高,用功太捷,何邪?
东正纯云:“陈白沙(名献章,一四二八至一五00)曰:“学有由积累而至者,有不由积累而至者。’(《白沙子全集》,乾隆三十六年[一七七一]本,卷三《复张东白内翰》,页十一上)据此,则空虚顿悟,亦非禅也。今‘体究实践,多少次第,多少积累’云云。盖急释说高功捷之疑,未遑及蕴奥欤?”
[译文]
来信中说:“担心先生学说立论太高,用功方法太过容易,后世学生传播时出现谬误,未免会堕入禅宗明心见性、定慧顿悟的逻辑,也难怪世人怀疑先生学说。”
其实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之说,本就是融于学子的内心和日常生活之中,体究践履,实地用功,这要经过多少阶段、多少积累才能明晓,这正与佛教的空虚顿悟相反。听到我的学说的人自己可能没有圣人的志向,加上又没有详细研究过我的学说,所以有些疑惑,也不足为怪。但以你的修养高度,本该一点就透,为什么也要说“立说太高,用功太捷”呢?
释疑:
先生说:心学功夫简易真切,是越真切越简易,越简易越真切。
对悟性高的来说是简易,本体上悟入,但日常也要做真切的保任实修。
对悟性不高者来说,只能做真切的实修,很慢,很苦……
先生的学说立论高,但需要下的功夫却很简单,后人在理解上容易产生谬误,所以招致了怀疑。
正如现在的人学习心学,都想要一步登天,不在心上用功,反去追求那些光景、效验,触摸心体。一旦需要自己着实用功,内心体悟,就说这个理论太高深,不接地气。
但是,世上哪有捷径啊?要有成就都是要用心的。最快捷的方法就是扎实用心修行,寻求各种奇特法门,反而是浪费时间,浪费精力。
附:《圣学宗传》第1条钱绪山
师门尝以虚寂之旨立教,闻者閧然指为佛学。公曰:“变动周流,虚以适变;无思无为,寂以通感,大易之训也。自圣学衰而微言绝,学者执于典要,泥于思为,变动感通之旨遂亡。彼佛氏乘其衰而入,即吾儒之精髓,用之以主持世教。为吾儒者,仅仅自守,徒欲以虚声拒之,不足以服其心。言及虚寂,反从而避忌之,不知此原是吾儒家常饭,沦落失传以至此耳。譬之东晋南宋之君,不能为王,偏守一隅,甘将中原让归夷狄,不复敢与之抗。言及恢复之计者,群然目以为迂,亦可哀已。”
传习录逐条精讲摘要:
讲“格致诚正之说”,“是就学者本心日用”这个角度说的,特征是“体究践履”,践履就是行,体究是体证,你得感觉到它上了身,你应着感触融会于心,不是学习二加二的那个究,而是拷问自己灵魂的那个究,就是知行合一。这种知行合一,在心地上用功,切切实实地用功,“实地用功”,就是不在外觅事相上,而到心里面来用功,这中间“多少次第、多少积累”,这有好多内涵的。恰恰与那空虚顿悟之说相反。
那些道听途说的人他们本来就没有求为圣人之志,我的要求是:学要学做圣人,圣人之道就是成圣人之道,就是为了成圣贤而学习,他们本来就没有这个志向,他们又不肯去仔细研究,包括对我的学说他也不肯认真仔细地看看到底说的是什么,然后就怀疑,这也算了,这也无足怪。
批注:
①戒、定、慧是学佛者修持的三学。释道安说:“世尊立教法,有三焉,一者戒律也,二者禅定也,三者智慧也。”(《出三藏集记》卷十一《比丘大戒序》 )定(禅定),指通过精神集中观想特定对象而获得悟解或功德的一种思维修习活动。慧(智慧),指以“假有”、“性空”理论去观察认识一切现象的特殊观点和方法。以智慧指导禅定,以禅定启发智慧,名为“定慧双运”。顿悟,指不经阶梯式修习,突然觉悟,直接把握佛教的“最高真理”。道生说:“夫称‘顿’者,明理不可分,‘悟’语极照。”(慧达《肇论疏》引)
②明心见性定慧顿悟。见《六祖坛经》第八、十三、三十、三十五、三十六等节。指佛家修行之方式。
③格致诚正。即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见《大学》经文及《大学章句》第五、第六等章。
净心斋笔录
2023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