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课第134天(20190305)
1.情绪别浪费,好好开智慧。2.感受内在空间。
教育的时效性
今天在网上看到一段李玫瑾教授的教育视频,谈到了孩子心理发展的关键期,在未成年时期大体可以分为12岁之前的依恋期,12-18岁的青春期。其中,依恋期是教育孩子的最关键时期。
也就是说,家庭教育是有很强的时效性的,在12岁之前,孩子对父母是充满依恋的,亲子之间存在着一种特殊的情感关系,孩子越小,这种依恋感越强。在这一时期,用心的陪伴、正确的引导,将为孩子扎下坚实的人生根基,和孩子之间也很容易建立起亲密的关系,直接决定着未来与孩子之间的情感基调。而过了这一阶段,当孩子进入青春期,随着他们与外界交往范围的不断扩大,他们会接触到更多的人事物,对他们来说父母不再是他们世界的全部。进入这一时期,孩子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对父母不再言听计从,开始有了更多的独立思考,父母再想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会变得越来越困难。这时的孩子再去教育引导或走进他们的心,与他们建立亲密的关系,将比之前要困难得多。
两年前,教育部与中央电视台曾联合推出了大型公益节目《开学第一课》,节目中有这样一段话,“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选择了挣钱,不去管教孩子,等孩子大了,你辛辛苦苦挣一辈子的钱不够他败家一年!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你选择了引领、陪伴,等孩子大了,你一辈子没挣到的钱孩子一年就挣到了!孩子的教育时效性太短,错过了就再也没有了!孩子优秀了,你留钱做什么?孩子不成器,你留钱又有什么用?”
之前也曾看过一篇小文章,一位年轻妈妈开着豪车送女儿去贵族学校,妈妈对孩子说:“妈妈为了赚更多的钱,将来能送你去更好的学校,没时间陪你了,你会恨妈妈吗?”女儿说:“不恨,等我长大了,也要赚很多的钱,送你去最好的养老院。”妈妈听后放声痛哭。这位妈妈以为给孩子赚来更多的钱,给孩子提供最好的物质生活,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爱,却唯独忽略了一件最重要的事――陪伴!
当孩子还小,对我们充满依恋的时候,千万不要借口工作忙或其它各种各样的原因,而忽略对孩子的教育和陪伴。否则,年老时,当一切世间繁华都成过眼云烟,一个不成器的孩子,足以让你晚年孤独凄惨,而一个成功孝顺的孩子足以让你晚年幸福无限。
生命是最公平的,你付出什么就会收获什么。当你缺失了对孩子童年生命的陪伴,就不要责备孩子缺失你的晚年!(宏光)
拥抱让爱奔流
今天看到作家张小娴的一句话,“灵魂轻若羽毛,惟独我们拥抱的时候才感觉到对方的重量。是拥抱,让爱奔流。”不禁想起昨天功课中写到的先生每次进家门,女儿总会送给他一个大大的拥抱。对于拥抱,我们都习以为常,这可以说是我们仨都喜爱的一种“运动”。
犹记得有一次,女儿晚上在外上硬笔书法,先生外出听课回来直接去接她。女儿下课后突然看见爸爸,就尖叫着扑上前,抱着他直说:“爸爸,我想死你了!”旁边的一位家长就问:“这是有多久没见面了呀?”我笑着说:“早上才分开的,就中午没见着。”那位家长便一脸不可思议地指着自己的女儿说:“跟爸爸这么好的真少见,要是我女儿,一见她爸就说,你咋又回来了?”
听后并没有觉得这位家长的话有说笑的成份,现在有多少孩子能亲密地去和父母拥抱,又有多少父母能敞开心扉去拥抱自己的孩子呢?拥抱是人原始本能的需求,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当婴儿呱呱落地,第一件事就是要接受妈妈的拥抱。然而随着孩子渐渐长大,我们给孩子的拥抱就少了,有的甚至再未有过。我们给自己找了各种借口——中国人比较含蓄,不习惯这样;这样真令人不好意思;这样对孩子以后就没有威慑力了……却不知道这种拥抱的缺失会带来怎样的遗憾。
现在想来,我无比庆幸,在女儿喜欢像一只树袋熊般爬在我们身上的时候,在女儿用她小小的、柔软的四肢紧紧地搂抱我们的时候,我们一直一直地欢喜着,并且一直一直地继续着与女儿之间的这种美好的互动。我们相互给予对方拥抱,给予的其实就是一种温暖与安定,一种心灵上的慰藉和安抚。对于孩子来说,幸福真的很简单,可能就是爸爸、妈妈的一个亲吻、一个拥抱,仅此而已。
经常给予孩子拥抱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啊,这甚至可能会让他铭记一生。我想,这个看起来很简单的动作,其实代表了我们对孩子的永不会改变的爱,代表了我们给予他的莫大的安全感,代表了无论他做什么、遇到什么,我们都是他最温暖的陪伴。拥抱虽无言,却蕴含了无穷的力量。给孩子拥抱吧,发自内心的、真诚的、不带任何色彩的,这会让孩子充满快乐,让他感受到满满的幸福,让他能够在未来漫长的人生路途中,也能与那个独一无二的自己欢喜相拥!
门外,是女儿一声又一声的、甜甜的呼唤“妈妈”,我大声地应着,打开门,也打开我的怀抱,等待着她。(金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