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晚唐大才子,最出色的朦胧诗诗人,他的诗让人惊艳,如: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
李商隐有一首诗,不惊艳,却惊心,这首诗被誉为最好的咏物诗之一,历史地位很高,但知道的人不多。
蝉
唐 李商隐
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
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
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
我觉得这首诗流传不广,主要是因为多数人都没读懂,不知道它好在哪,而读懂了的呢,又不忍多读,因为李商隐在诗中描述的心理状态和生命状态让人辛酸、抑郁。
这首诗是理解李商隐的一把钥匙。说这首诗之前得先普及一下李商隐的大致经历,因为这首诗是李商隐用他一生的经历写成的。
李商隐生于公元813年左右,父亲李嗣是低级官吏,在李商隐还不到十岁时,就去世了,作为长子的李商隐便背上了撑持门户的责任。年幼的李商隐和母亲扶灵回到河南老家,过着清贫困苦的生活。李商隐形容回老家后“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为了生存下去,李商隐开始“佣书贩舂”谋生,就是为别人抄书以及舂米挣钱养家,小小年纪尝遍世态炎凉,人间冷暖。
李商隐天资聪慧,“五岁诵经书,七岁弄笔砚”,回老家后跟从一位颇有学问的堂叔学习,十六、七岁时以一手好文章被当时的文坛领袖白居易、令狐楚等人赏识,被令狐楚聘为幕府巡官。
令狐楚是李商隐生命中的大贵人,他视李商隐如子侄,不仅帮助李商隐解决生计问题,还亲自教李商隐写文章,让李商隐和自己的儿子们交往读书,带李商隐进入士大夫社交圈,资助钱财让李商隐赴京参加科举考试,并在李商隐25岁的时候,让儿子令狐绹帮助李商隐考中进士。
李商隐少年虽艰辛,但青年的李商隐有一个很不错的开始:朝廷重臣赏识推荐,自己才华名动京城,年纪轻轻高中进士,生活似乎在向这个曾经饱经忧患的青年露出了笑脸。
但是,谁都没想到,中进士这一年,竟是李商隐一生中最好的一年,是他人生的巅峰。
这一年是公元837年,李商隐春风得意,新科进士的活动一场接一场,两个月后,活动结束,李商隐衣锦还乡看望老母亲。但也在这一年,令狐楚去世,李商隐失去了生命中的贵人和靠山。
第二年,李商隐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当了王茂元的幕僚,并娶了王茂元的女儿。但以此婚姻为开端,李商隐陷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
唐朝党争严重,令狐绹是“牛党”,而王茂元被认为是“李党”,李商隐入王茂元幕府及其婚姻被解读为对刚刚去世的老师和恩主的背叛,导致李商隐在838年举行的吏部授官考试中被直接除名。令狐绹和李商隐的隔阂也日渐加深,李商隐多方向令狐绹解释陈情,但两派党争中微妙复杂的关系不是李商隐能把握的,李商隐在两派之间回旋的结果是两边都没讨好,都瞧不起他,在史书上留下不光彩的评价:
“牛、李党人蚩谪商隐,以为诡薄无行,共排笮之。”——《新唐书》
“无持操,恃才诡激,为当涂者所薄。”——《旧唐书》
他少年时的伙伴和密友令狐绹则“恶其忘家恩,放利偷合。”——《唐才子传》
李商隐高中进士春风得意了不过一年,接着就是很不如意的仕途路,一年比一年混得惨,路走得一年比一年窄,心境一年比一年抑郁,在46岁左右抑郁而终。
李商隐每到困境,都会去找大富大贵的令狐绹,令狐绹曾身居相位十年之久。令狐绹虽对李商隐有看法,但还是帮过李商隐几次,最后一次引荐李商隐当了正六品上的太学博士。《蝉》这首诗是李商隐在困境中写的,里面有明显的令狐绹的影子。
蝉是中国最具文化特质的虫子,在儒家文化里,蝉是君子的代表,蝉吸树汁为生,不吃虫不吃草,在古人看来,蝉饮而不食,溺而不粪,高居树上,与世无争,是不争名夺利的高洁君子,以蝉比“文、清、廉、俭、信”五德。古人还把蝉作为官员冠帽上的装饰,叫做“蝉冠”,取蝉“居高食洁”、五德俱全之义,提醒身居高位者廉洁守身。
这首诗第一句“本以高难饱”取儒家蝉的高洁,因为高洁,不争不夺,餐风饮露,所以,蝉吃不饱,饿啊。
第二句“徒劳恨费声”。蝉难饱而鸣,希望通过鸣叫陈情,获得帮助,摆脱难饱的困境,但是,这种鸣叫是徒劳的,没人会来帮助你。李商隐因贫困向令狐绹等能帮助他的人求助,希望得到帮助,但是没人帮他,写再多的诗,呈再多的文都是白费的。
这首诗开篇就是李商隐式的纠结幽怨:似乎追求高洁,但又为难饱而不甘心乃至哀怨。
“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这两句是全诗最好的句子。蝉一直叫一直叫,叫到五更时已经没力气了,叫声断断续续,寒蝉凄切,似乎已经快死了。可是旁边的树啊,还兀自碧绿着,盛放着,灿烂着,活得那么好,那么快乐,根本不为蝉难过,显得那样冷酷无情。李商隐处境艰难,生活贫困,令狐绹位居宰相,大富大贵,你能帮我,却不肯出手相助,你的富贵显得我更加落魄,你的富贵实在无情。
这四句诗是李商隐人生状态和心理状态的写照,一个颇有才华的文人,在什么情况下,才会如深宫怨妇一样乞求恩宠?才会写出这种哀怨乞怜的文字?这四句诗里,有落魄才子的进退两难和无所适从,也有李商隐对命运的无力,对失去自尊的自己的厌恶。这四句诗惊心动魄,被后人称为是“追魂之笔”。
此诗后四句“薄宦梗犹泛,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是说自己在各地给人当幕僚、小官,像水中树枝一样到处漂泊,不能与家人团聚,田园将芜,不如归去。蝉的鸣声提醒我,我亦和蝉一样举家清贫。
这首诗前四句是精华,它的好处不在境界,而在于精辟准确地写出了潦倒哀怨之人的心态。
这种心态极难写,一般潦倒的人没才华写,就算有才华也不见得肯把这种心态写出来示人,因为会被人鄙视的。我们现在可以从艺术角度去赞赏这首诗,但对令狐绹这种身居高位的人来说,看到这样一首求助诗,会对求助者生起什么样的感觉?即便因为从前学伴的情谊而心生怜悯,愿意帮助他,但是,帮助也是要基于受助者的状态来进行帮助的,从这样的诗里,你会对写作者的精神状态和思想境界作何判断?敢为他引荐一个重要的有实权的职位吗?
这样的好诗也只有李商隐这种既有才华,又潦倒、柔弱,还足够真性情的人才会写、才能写。
纵观李商隐的一生,也许少年的贫困限制了他一生的境界。李商隐本性正直,他当第一个小官弘农县尉时,为死刑犯伸冤改刑,结果触怒上司而离职。但生存的压力和撑持门户的责任让他对仕途名利充满期待,这使他软弱,也使他在牛、李两党之间的回旋中欠缺气骨和原则,为时人所薄。
就象在这首《蝉》诗中,李商隐既想要高洁,又哀怨高洁可能带来的贫寒,“高洁”在他笔下也成了扭扭捏捏的小媳妇;他既向有权势的人乞怜求助,内心深处又鄙视自己失去自尊,寄人篱下,仰人鼻息,瞧不起没有原则和立场的自己。
看得我忍不住着急:李商隐,你黏黏糊糊磨磨唧唧的,到底想干什么?你能不能先想清楚,你这辈子,要的到底什么?
李商隐有首《有感》诗,也许是李商隐对自己的人生曾经做过的一个反思:
中路因循我所长,古来才命两相妨。
劝君莫强安蛇足,一盏芳醪不得尝。
我本来应该按照自己的长处走一条中正(不投机)的道路,自古以来才华越好的人命总是不好。(是否不够踏实?)劝君不要画蛇添足,否则易生枝节,可以喝到的美酒也喝不到。好好的中正大路不走想着走捷径,反而容易走错,最后没有好结果。
但是,人生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只有这样的李商隐才能写出这样的商隐诗。仔细读完李商隐的《蝉》,理解了李商隐的精神状态,也许只能感叹一句:李商隐的人生使命,也许就是为了写下这些抑郁而精美朦胧的诗: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晓镜但愁云鬓改,夜吟应觉月光寒。
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昨夜星辰昨夜风,画楼西畔桂堂东。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
嗟余听鼓应官去,走马兰台类转蓬。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金蟾啮锁烧香入,玉虎牵丝汲井回。
贾氏窥帘韩掾少,宓妃留枕魏王才。
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