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感觉经济学与生活原来如此密切相关。
本书每一章前会提出一堆问题,看似都是理所应当,起码我从来没有考虑过为什么,而这些我既定的思维里认为理所应当的现象,居然都可以在经济学的角度得到合理的解释,神奇,不可思议,是我阅读完每一个例子的最初感受。
作者提到说,经济学其实贯穿于生活,但是很多主修经济学的人不见得知道如何利用经济学的知识去处理问题,一方面在于对生活的观察不到位,另一方面则是潜意识就把知识放在脱离生活的位置上,二者都没有交集,何谈运用的道理。于是作者让他的学生尽可能的多去在生活中发现问题,然后提出来,这本书中几乎所有的例子,都是学生们的总结。首先我必须说,对于这种形式,简直不能再适合进行理论的渗透学习。学习经济学的课程在我的印象里,就是一本巨厚无比的书和一堆晦涩难懂的的文字图表,即使老师在课堂上有举出例子,那也是完全在跟着他的节奏去消化,一旦脱离老师的例子,我们便不知所措,因为我们没有被教育去发现,而只是被教育去接受。所以当我看到这么多理所应当存在的现象却被提出问为什么时,我很惊讶于美国学生在生活中思维的活跃,更钦佩作为老师敢于运用这样的教育方式。这是《牛奶可乐经济学》这本书带给我的第一个启发,观察生活,向那些理所应当提出为什么。
从读这本书开始我决定读完后不仅要有读后感,而且要有书摘。于是我先做了一个书摘,将书中每个例子后附的原理性的句子摘出来,不是为了去背诵,而实现反复思考,反复理解。经济学虽然可以用生活去解释,但终究是一种理论的总结,与文学作品不同,凡理论总会存在不生活化的晦涩的句子。我知道我读书是为了课余时间的充实,但是仅仅读过,当时泛泛的理解并不代表我已经懂了。在我做书摘的时候,有很多原理但从字面上我还是无法理解,我会去想这个句子在生活中究竟是什么样的列示,这之中又有很多我想不出又翻回去找书中例子的句子,这说明经济学一类的书,仅仅一遍的阅读是不够的,留有印象是好事,那就不断去回忆,去琢磨,最终才可能真正理解而变为自己的知识财富,但倘若阅读过一遍就算是结束了,时久假日,我所有印象的东西也不会再存在一丝痕迹,这本书对我而言,又是一本新书。
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我没有写太多关于内容的东西,毕竟不是文学作品,我没有任何情感共鸣亦或是情怀需要抒发,我把它当做一个教科书,从这个教科书中,除了应当获得的经济学解释,还有对于阅读经济类书籍的方式启发,以后我也会遵循这样的方式去将每一本我所谓的教科书变为自己的储备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