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一样的社会变化速度,常常令我们眼花缭乱!共享单车刚充上值,还没骑多久,单车公司却要倒下了!满大街的小黄、小蓝,开始被大家乱停乱放,有的甚至占为己用!以往天涯海角的城市现在乘上高铁就近在咫尺!翻开12306,你乘高铁两小时可到达的地方数量已经足够你游上大半年了。这是时代的速度!你可以早上吃武汉热干面、下午吃成都串串,而晚上又欣赏另一城市的夜色!
快,实在是太快了!快的我们来不及看清,也来不及想清!
图书市场的好书一摞接一摞,让我们应接不暇。在这么快的世界,好像已经没有时间读书了!
睁开双眼,外界再快,你始终是你,你不充实脑袋将永远无法跟上这快速的世界,更别提超越了!而读书就是充实脑袋最快的方法,没有第二个!
书再多,也要选好的,读好书,读有用的书才是正道,低质量的书不如不读!
什么是好书?对你有用的,无论是业务还是厨艺,只要你感兴趣,符合你的成长目标,读后还能提升你水平的书就是你的好书。你无需和他人一样,因为你们面临的和要解决的问题不一样。
以下是书籍《个体崛起》的部分摘抄,作者陈立飞是一个像你我一样平凡的人,但他艰苦奋斗,科学用力,幸运的逆袭成功了。我将分四次介绍本书的经典观点,希望可以带领读者管中窥豹,一览为快!
普通人和牛人
不能形成和加固个人品牌的努力,都是伪努力。努力是必要的,但决定差距的是在哪个平台上努力。你可以现在没有赚那么多钱,但是你一定要让自己很值钱。
你的思维,才真正决定了你的阶级。
未来职场,没有绝对的稳定,只有动态的平衡。只会有稳定的能力,而不会有稳定的工作。终身学习已不再是赞美,而是每一个职场人应该具有的标配。
普通人和牛人的差别,就是一条:时间成本的高低。一个人财富的积累程度和他对时间的吝啬程度,一般都是成正比的。
你舍不得买东西的时候货比三家,而更倾向于宁可花多点钱来过滤,你不是用时间换钱,而是用钱换时间。
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要花时间——这句话开始成为你的信条。
所以你会明白,为什么越有能力选择悠闲的人,越是选择忙碌。而事业没起来,本应该忙碌的人,却往往越有时间。
时间更自律,人生更自由。
宁可对时间焦虑,也好过对时间无感。
永远别用静态的眼光看世界和自己。
很多人都是自我设限,自我封闭。我和朋友或团队聊一些新鲜项目的时候,经常听到的话语是:这个我不擅长,这个我不知道,这个以前没有做过呀,然后就觉得和自己没什么关系了。
不会那就学呀,不懂那就去理解呀,没有尝试过,所以才更要看看可能性啊。
因为怕犯错,怕打脸,怕没面子,于是小心翼翼呵护自己可怜的自尊心和仅存的骄傲感。
但是如果一个人永远只做自己能力范围内的事,收获的就只是价值的存量,就无法产生新的收入增长点和价值增长点。所以你的收入和能力,永远只是一条可预见的,并不令人兴奋的线性增长曲线。
也许在目前的环境里感觉很舒服,但是,相信我,这个年代,任何舒服,都只是暂时的。
互联网高速发展的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做事业的时候一定要做增量市场,而不要做存量市场。增长才是这个时代最有魅力的词语。
但是,增长是要付出代价的,需要一颗好奇的心,需要一份尝试新可能性的勇气,需要不怕失败的强大心脏和自嘲自黑的幽默心态。
最重要的,就是承认这个世界是动态的,很多事情你是看不懂的,但是,你要去做游戏的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
所以,从“我应该不行”,换成“要不试试,可能很好玩”。
你要相信,这世上最大的风险,就是什么都没做。
还在用静态的眼光看这世界,你只会越傻越迷茫。
和时代共振,你才会找到既焦虑又舒服的频率。
最后想说,毕竟大多数人都处在资本积累的初始阶段,所以我们都是打工者。虽然是打工者的身份,但一定要跳出打工者的思维,因为:今天越安逸,明天越危险。
正确的努力姿势:
明白了吗,你所有努力的回报,不光是和努力程度成正比的,还与你所在的平台规模是正相关的。
品牌最大的朋友或者敌人,都是时间,因为时间才能沉淀出品牌价值。
以时间为轴,塑造个人品牌,一是深耕,二是迭代。
如果真正想做一件事,就一定要尽早地融入行业内部圈子,更加核心或者更加前端,圈外人只有等到变化了才行动,就太慢了。
在各个行业,圈子外的人,看到的是发生的现象;圈子里的人,看到的是内在的逻辑,才会早一步嗅到行业目前的变化和未来的方向。在事件还没有成气候前,在获得大众认知和理解前,提前做好布局,早踏出一步,获得宝贵的时间优势。
你不在这个行业内部圈子里,你无法深刻理解一样事物的现在和未来。等大家都理解,都明白过来的时候,你再进场,就没什么机会了。
我现在开始有这样的体会,就是不同级别的平台,对一个人同样程度努力的付出所带来的效益,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就像之前是靠贩卖自己的劳动力赚钱,后来开始用资本赚钱,再往后开始直接用资源赚钱,付出可能越来越少,但是回报越来越大。一个人如果一直长期处在同一个段位的平台,尽管吭哧吭哧地辛勤劳作,顶多就获得稳定线性增长的收入或成长曲线,肯定追不上房价增长的速度。但是如果能进入一个更高的平台,会发现整片天空都是不一样的,思考的高度和连贯度也大有长进——恭喜你,进入职业的快车道了。
并不是说努力不重要,只是,我们真的需要有更正确的努力姿势。
因为在当下,辛苦是廉价的,对吧。
去大城市还是留在本地
其实圈子也是一样,资本和人才都在高密度的地方。
这些城市,就像是黄埔军校,在这里历练几年,思维、格局、想法,都会不断地更新和迭代。和时代同步,是很重要的。
你也许不能预见未来,但至少能增加被幸运女神看上的概率。
不管未来是什么样,总要先把自己这副皮囊扔进这座城市,呛几口水,只要没有淹死,慢慢学会游泳,慢慢学会掌控,当下一波大浪真来的时候,看有没有机会,站上浪潮之巅。
还有一点,进入一个圈子,和融入这个圈子,是两码事。毕竟,真正混好圈子的难度,不亚于混进一个阶级。我们能做的,也只有不断修炼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成为行业专家,获得业界认可,获得江湖地位,才能真正成为圈内人。
另外,时间别拖太久,一步慢,步步慢。
最终没拿到入场券,是大多数人的宿命。几年后,容颜已回不去,蜕变却没到来。
我不会那么激进,我会更保守地认为——有些人,也许就是不适合,和能力没有关系。
有人无法容忍未来的单一确定性,于是跑来大城市寻找不确定和未来的想象空间;而另一些人就是希望稳定的安全感和每日生活的小确幸,这些人,说实话,大城市未必适合你。人各有活法,大城市的生活状态,也只是适合一部分人而已。
以前担心的是过早的settle down(安定下来),现在担心的是再努力也不一定能settle down。当年的焦虑属于灵魂焦虑,现在的焦虑是生存焦虑——这怎么还越活越低级了。
有人说,在大城市混不好,大不了回家乡嘛。
我表示呵呵,开什么玩笑,回不去了好吗。
千万别天真地认为,当大城市的门逐渐关闭的时候,家乡的大门还永远向你敞开。错了,家乡的门和大城市的门,都是同时在关闭的。
我自己的经验是,有一批人,毕业后在大城市混那么一两年,再回二三线。
城市或回家乡,这些属于及时调头的。但是一般工作三五年的,即使还没有混出来,也一定要苟活地赖在大城市不走了。第一,这几年的时间成本、事业积累和社交圈子已经放在这里了,回到家乡重新开始的成本已经巨大。第二,很多事业的机会就是只有一线城市才有的,资本实力,就是在一线城市聚集,没办法的。在北京工作的人,搬去上海深圳发展是有可能的,甚至在旁边的天津都不太会考虑。回家乡,武功就废了。大城市的生存技能到了小城市施展不开,小城市需要的资源大城市带不回去。所以,家乡人民并不需要你。
现在市场上特别需要一本大城市生存指南,有哪些技能,能让我们活在大城市,内心不至于总是处在间歇性崩溃的边缘。
我现在特别欣赏那些有自嗨和自黑气质的人,这是在大城市生活保持好心态的必备技能,每天的生活,就是一种修行,小隐隐于山,大隐隐于世。
把城市生活,当作一场修行。反脆弱的能力,很重要。
在大城市奋斗和在小地方工作的区别在于,在大城市奋斗的时间窗口是有限的。两个原因,第一,你要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能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光房价一条,就排除一大片;第二,你身边的人的素质往往都不差,和优秀的人一起竞争,不进则退。
之前和一位在麦肯锡工作的朋友吃饭的时候,我问她在麦肯锡工作最重要的素质是不是聪明?她说,表面上看是这样,但其实吧,在麦肯锡最重要的是两个字——“结实”。
做项目的时候日夜颠倒,一周工作超过100小时。聪明只是进入这个行业的门槛,最后拼的都是体力。”
职场上看中的是结果,不在乎过程。身体素质不行,演不了苦肉计,得到的不会是同情,而是被替代。
大家都不是精力无限充沛,激素无限储备的小年轻了,身体也是有quota(限额)的,现在过度了,以后就没有了——省着点用。
总之一句话——进城有风险,决策需谨慎。
时间
以前我不太明白有些人会“奢侈”地放弃一些我们梦寐以求的东西,比如不去国外旅游,比如拒绝参加一个海外会议,甚至放弃公司出钱去读MBA(工商管理学硕士)的机会,简直太暴殄天物了。现在明白,同样的时间价值,花在这里,就一定放弃了另一种更丰富或更值钱的机会。我们崇拜的东西,别人选择割舍,说白了,还是因为不一样的段位。
随着我们的成长,我们的眼界和思维决定的,何止是对世界的认知——时间的价值,也会被重新贴上标签。
时间,是最大的风险。
你永远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同样,你也很难拖起一头想要赖床的猪。
注:以上观点摘自陈立飞《个体崛起--如何循序渐进地撑起自己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