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去年四月迈入学校健身房第一步至今,已经有整十五个月。
除去年暑假在国外学业繁忙的一段时间,以及今年过年半个月,健身,在我这十五个月中,几乎从未间断过。
之前从未对于自己健身这方面写过什么,最近一直想写点东西,今天就信马由缰随便谈谈好了。
(一)去健身房的原因,还挺神奇的
健身一年多,训练痕迹已经渐渐显露,在健身房被搭讪的概率也越来越大,一般被问的最多是:“练多久了?”其次就是:“很少见到女孩子在器械区的呢,你是怎么开始/喜欢上撸铁的?”
——学校健身房里,每天晚上在器械区独自一人练得起劲儿的女生,大概就是我了,夹在一群奥赛大佬中间格格不入。
从最开始说起吧。最初去健身房的原因,挺神奇的,先上张图。
这是带我第一次去学校健身房小姐姐M。
在学校我总是独来独往,圈子本来就小,大一大二学习备考把自己在图书馆自习室连续禁闭了一年多,社交圈似乎就成了一潭死水。之后也是宿舍食堂教室图书馆几点一线,生活如修仙般与世隔绝。
那天中午,在西园食堂吃饭,对面坐了一个陌生小姐姐,我瞟了一眼——长得挺好看——之后就没在意,闷头吃饭了。
结果小姐姐吃完从包里拿出一盒饼干,打开自己吃了一块,忽然,却又像是很自然而然地,递给我一块:“吃曲奇吗?”
我一时有些惊慌失措:“啊……谢谢……不用了。谢谢你呀。”
“很好吃哒,尝一块吧~”小姐姐笑起来真好看。
“好……好,谢谢谢谢……”
我接过饼干,咬了一小口:“哎,是真的好吃哎。”
当时又惊慌又害羞,大概脸红得不行。
第二次又在食堂遇到了小姐姐,她又给我递了一瓶“一只椰子”,我再一次懵得还没琢磨过来,过一会儿她又跑来问我要了微信——然后就是上面这张图这样了。
还有这样:
小姐姐M是比我高一届的学姐,之后慢慢了解和她成为了朋友,学姐很优秀,为人非常热情坦率。加了微信翻了她的朋友圈,得知她经常去学校健身房,翻到她发过自己肩和手臂肌肉的自拍——大概是周围现实生活中有肌肉线条的女孩子实在稀罕,我佩服之余更多的是羡慕,还有些好奇。
当时的自己,失眠,每天睡到凌晨三点清醒无比,再也睡不着,就这样持续了一个多月。有朋友建议我加大运动量,于是几近两年不运动的我每天早上五点起床去晨跑,效果显著。看到她发的健身房相关,自然产生了兴趣,于是决定找她聊聊。
她非常热情,知道我对健身感兴趣不仅没有丝毫不耐烦,竟还跟我讲解了一大堆健身知识,最后主动提出带我去健身房看看。
“好啊好啊。”
于是,这就是我去健身房的缘起。参观的当晚,我就毫不犹豫办了卡。
“要不……你再想想?”学姐大概看到我如此冲动,有些意外。
“不想了,办卡,一年的。”
(二)健身解决的,是人生问题
之前看到我们健身房教练在健身群里发过一张图,颇有同感。
前面也说了,最初走近健身房其实想解决的是失眠问题,同时也是想减点脂。当时的自己其实挺瘦的:172的身高,不到57kg的体重,而且身边许多人都以为我体重刚过百。然而,女孩子嘛,似乎总是觉得自己“要再瘦一点才好”,当时的我也不例外:要是腿上肉再少一点,腰再细一点,小腹再平坦一点,要是我能再瘦两三斤……
最初,进健身房的第一个月,我几乎只会做有氧,哑铃和器械只是偶尔瞎玩玩,确实瘦了两三斤,看到体重计上示数,有些小开心,但看到镜子里的自己,似乎没有什么变化。我隐隐意识到,那种永无止境的心理暗示似乎并不会因减掉了理想中所谓的“两三斤”而消失。
之后渐渐地,“去健身房”成了一种强迫症——我是个强迫症非常严重的人,有段时间我自己也分不清到底是我被强迫症逼迫着去健身房,还是去健身房使我满足了执行强迫症带来的快感。
再之后,“去健身房”在我的潜意识里,不再是一件打卡式的被动,而是一种习惯式的主动——从“一想到晚上要健身我还没开练就身心俱疲”逐渐转变为了“一天不练我浑身难受”——或许是从被强迫症折磨到享受强迫症的过程吧。
再到之后,健身成了我“解决人生问题”的工具。白天遇到的槽心事,在图书馆闷了整天几欲发酵的状态,考前一晚的焦虑,和男朋友(现在是ex了)闹的别扭,面对庞杂繁琐却无从下手的各种任务——只要晚上去健身房痛痛快快挥汗如雨一场,回头再去想这些事:“哎,多大事儿啊。”
不是说健身可以解决问题,健身更不是逃避问题——健身,于我而言,解决的是心态问题。而很多事情其实本身并没有什么可怕之处,心态问题解决了,事情就解决了一大半。
大汗淋漓的时候,总能真切地感受到活着,清醒地重审之前种种纠结,逃避,焦虑与彷徨。
独自走在回寝室的夜路上,感受着身体尚在发散的热量,仰望着想象着北斗七星和角宿一几点连成一线,在黑夜中静悄悄地延伸着:
“哎,那都不是事儿。”
从高考失利进入这个大学到现在,我都没有对这个学校产生一丁点儿好感——从基础设施到人文环境再到学习氛围,这个学校让我一次次更加坚持选择了独来独往。
然而这个令我反感的学校里,却有最棒的健身房。阳光健身房虽然是外面开进来的连锁店,却完全没有商业健身房的架子。老板和老板娘非常热情,人也很善良,加上这一年在健身房认识的老铁们,我本来小得可怜的圈子似乎从一潭死水中活了过来。
健身房认识的朋友让几乎我改变了对这个学校固有的偏见:我觉得它如此死气沉沉、颓废不堪、毫无个性。健身房结识的朋友们让我看到了,这个无趣至极的学校里竟也有这个蓬勃着旺盛生命力的地方。
“当初要是能早些来到健身房就好了,大概就不会有那段抑郁期了。”
很高兴遇见你们。
(三)“契机”“坚持”“自律”什么的,都是伪命题
的确,身边去健身房的女孩子很少,去健身房器械区撸铁的女孩子少之又少。似乎亚洲女性的运动氛围本身就不强,被推崇的普遍也是那种没什么运动痕迹,柔柔弱弱的娇小身材。
于是身边就会有人对我好奇:“女孩子为什么会对撸铁感兴趣呢?有什么契机吗?”
为什么要有什么契机呢?能有什么契机呢?我倒是有些想不明白。莫非捡起第一只哑铃,装上第一片杠铃片,要如此踌躇不决,以至于下定决心之前还需要一个正当契机?
或许因为很多事情在接触之前看起来就有些望而生畏吧。比如面对一份无从下手的设计任务,一场不知如何开始备战的考试,一篇从标题就看不懂的论文,或是当自己健身知识几乎空白之时,在一群面目狰狞训练的大佬中间战战兢兢捡起第一只哑铃开始学习。
然而,这些年明白的最重要的道理之一就是:很多看似无从下手事情,搁置逃避甚至放弃是最为消极的选择。其实,几乎所有可能遇到的任务,无论看起来多么高不可攀多么繁杂艰巨,其实只要硬着头皮耐着性子开始去做——哪怕刚开始做出的框架简陋不堪,踩出的路径歪歪扭扭,只要不偷懒,不放弃,有总结,有规划,都会逐渐踏上正轨。
从第一只哑铃,第一次连续做二十个俯卧撑,第一次拉引体向上,第一次平板支撑突破五分钟,再到最近的体测长跑突破满分标准——十年前的我也曾是个小学毕业就体重过百的自卑小胖子呢。
关于健身收到的提问,“坚持”也是一个高频词。尤其是平时不怎么健身的朋友,得知我几乎天天去健身,无一不表示惊讶:“你怎么坚持下来的啊?”
诚然,长期“坚持”健身需要投入的成本,大概是真正去做才会体会到的。
然而健身越久越觉得,其实它并不是一件“坚持”下来的事情。所谓“坚持”是需要“毅力”来作为能量来不断补充执行的任务,而对于同样一件事,“毅力”是易耗品,并且这个过程是加速的。健身,不是犹如提着一桶水的机械坚持——过了某个节点,它会成为习惯——若有幸在毅力消磨殆尽之越过这个节点,就不需要所谓“坚持”了。
就像如今健身于我,在过去的一年多里,已逐渐从“改善身材问题的手段”转变为了“解决生活问题的工具”,再而从“生活工具”演变为了“生活方式”——它和看书、学习、练琴、写作,甚至吃喝睡一样,是生命里不可或缺的部分。在其他事物上投入之前,我会考虑这些“必须成分”是否会受到压缩,我愿意用舍弃其他机会的成本来维持它们,而不是相反。
久而久之,整个人的观念都会因习惯而被自己所“坚持”的事物改变。比如,自己曾经若见到肌肉线条分明的大佬只会心生敬畏,而前几天与一位健身多年的学长C聊到健身,我俩竟一致认为:“有训练痕迹简直是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啊。”
健身如此,其实其他很多事亦如是。
关于“自律”,也是类似。
就举一个例子吧,关于吃甜食。
众所周知,认真健身需要成本的投入,也需要很多的舍弃。比如,杜绝高碳高脂。
对于爱吃甜食的女孩子来说,杜绝甜食简直是酷刑。从开始健身我就渐渐减少甜食的摄入,我开始给自己设限,执行,实现,然后再抬高限制,直到甜食在我的生活中消失——再到后来,我发现自己竟然对甜食彻底失去了兴趣,惊讶之余,更多的是庆幸。
和“坚持”一样,“自律”也是个伪命题。不存在长期的“坚持”或是“自律”,习惯成自然。
其实“绝甜食”一事,放在其他情境也适用。
对于某种诱惑,竭力克制着自己的渴望。起初,矛盾与挣扎很是痛苦,如此折磨以至于时时迟疑这种克制的意义;而后来,似乎是过了某个节点,克制逐渐不那么费劲了,似乎诱惑的吸引力已随着拉开的距离越来越微弱;到最后,诱惑已不再成其为诱惑,也无需再克制了,同时庆幸当初是选择了克制而非放纵。
其实吧,说到底就一句话:不要懒。行为上的,更是心理上的。
(四)我喜欢自己打造出来的东西
健身最直观的改变,必然是形体上的。
从十五个月前不足57kg想要去健身房“再瘦两三斤”的我,比之前重了约7kg(最重的时候有66kg)。这个体重的数字似乎是一般女生无法接受的。
上对比图吧。
得到的正面评价在这里就不多列举了。然而没有人可以取悦所有人——总会有一部分人,不喜欢,不欣赏有肌肉线条的身材,且线条越明显肌肉越大块,受到褒与贬的分野就越鲜明。尤其是亚洲女性的普遍审美一般偏好:铅笔腿,细腰,细胳膊,窄肩,平臀。于是就出现了“无论自己多瘦也希望再瘦那么一点”的现象。
健身和不健身的两个极端之间也似乎隐隐存在鄙视链:前者鄙视后者毫无训练痕迹,寒碜;后者嫌弃前者肌肉线条夸张不自然,恶心。
确实,身边也有一些人对我健身抱着不解甚至反对的态度:“别练了,女孩子为什么要练成这样,多不好看。”
搁在之前,我会把这种“被千篇一律大众主流审美洗脑”的观念狠狠鄙视回去:“你个审美随大流的,你懂啥?我跟你说我就觉得铅笔腿特别丑,巨丑无比……”
而现在,我似乎想明白了这件事。自己审美的改变,亦或是对于负面态度的鄙视,并非是真正觉得“铅笔腿很丑”,而是基于另一种心态。
经过这一年多,我的身材已经不仅是纯天然自由生长的结果,更增添了经自己意愿努力调整改造的痕迹。
我喜欢自己打造出的事物,不仅是因为事物本身,也是自己亲手打造的这个过程。
举个可能不太恰当的例子:就像面对一份没有客观题的空白答卷纸,与其殚精竭虑思考作答,不如拿来一份参考答案抄抄了事——毕竟独立创作出的结果,过程艰辛却不一定被认可;然而,当答卷已经被自己辛苦思考设计计算所得填满之后,就不会再去稀罕那份参考答案——很多事不存在标准答案,所谓“公认”的参考答案也只有参考作用而已。
关于这一点,健身带给我的远非单纯身材上的改变。它让我第一次真正从自己的角度关注、审视、塑造自己,而非盲目把被普遍推崇的模板作为渴望的目标。
它通过这个过程潜移默化地扫除我的焦虑,给予我发挥主观能动性所应得的自信。我从那个永无止境的“瘦身”黑洞里爬出,不再为“今天多吃了一块肉”而焦虑不已,我开始悦纳并喜欢这个重塑出的自己,悦纳不代表满足,而是找到了循着某种方向改造自己的可能性——“知道自己是什么,该做什么,能把事情做到什么程度。”
自己健身的时间还太短,很多东西领悟得还太浅,说了那么多,都是我缺乏经验的主观感受。写这一篇就当是为记录一下当下吧,不知道以后回顾时会有什么异同。
总之,当下,健身已经不是我解决人生问题的工具了,它已经成为了一种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