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的话
首先申明一下,取这个题目有点标题党的倾向,可能我写的内容会跟你们想的不一样,但我想,只要认真读完,应该还是能有点收获的吧?
身边经常会听到一些家长抱怨说:“这孩子一点儿也不听话!一点都不懂事!一天这么忙,这孩子真是的!”
是我不懂事
说实话,这种抱怨,我也曾经对孩子说过,而且还说过不少。尤其是初为人母的那几年:因为身份的突然转变,因为忽然从职场回归到家庭里,从台前退到幕后,这种感觉非常不好,甚至还很糟糕,有一段时间,一度很抓狂,也曾经上演过大眼瞪小眼,猫抓老鼠,歇斯底里,河东狮吼,鸡飞狗逃的剧情。可事后的感觉非常不好,这种体验真的是太糟糕了,糟糕透顶啦,永远也不要再回到那种状态中去啦。
直到后来通过不断的学习,在自学考试中接触到了《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教育原理》、《小学教育心理学》、《心理卫生与辅导》这几门课程以后,我的状态才稍稍有所改观,对孩子的态度也有所改观,随即也有了行动上的改变,我们相处的也比较融洽了。但是随着孩子不断长大,他每个阶段所面临的成长问题又都不一样,甚至每天面临的问题都不一样。孩子幼年时,我只需要学习做好孩子身体健康方面的护理和保健就可以了。可是上幼儿园以后就不行啦,尤其是从托班到小班、再到中班,然后到大班。每个阶段的问题也都不一样,这不仅仅是做好孩子的身体护理保健就可以的,更多是需要心灵方面的呵护,心理上的沟通和引导啦。这些方面,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比较容易忽略,曾经我也忽略了。直到老师不断找我反应问题时,孩子不断向我提出困惑时,我才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才感觉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可是在那段时间里尝试了很多,仍然不得法。也有去向有经验的宝妈们请教一些问题,再跟老师讨教一些经验。似乎别人的说的方法都挺轻松,可是用到自己孩子身上怎么就是不行呢?
于是我就开始了解孩子的气质性格类型、星座特点、血型特点、生肖特点,就差五行特点这些没去了解啦,因为我不懂,也能没遇上懂得人,如果遇到了,我想以我的性格肯定会去跟人家请教学习的。就在这慢慢的查资料了解的过程中,一个概念进入了我的脑海中——心理学,有种想学心理学的冲动。后来单位组织培训,有幸结识了给我们做培训的老师——心理咨询师、催眠师。然后,我就对这个心理学更加感兴趣啦。但是那段时间比较忙,对心理学的感觉也是懵懵懂懂的,似懂非懂的那种感觉。直到5.12去参加毕业答辩,在我自己答辩结束后,向老师请教学习心理学的方向,跟老师陈述了自己的学习目的之后,老师建议我可以去学习学习儿童心理学,这才锁定了学习心理学的方向,也请之前给我们培训的心理咨询师推荐了一个《儿童心理发展评估》的课程,打算去好好学习学习。为了给孩子一个优质的家庭教育,也为了即将踏上工作岗位做准备吧。
开始懂事以后
从5月16日开始利用喜马拉雅这个有声电台开始诵读家庭教育类的书籍,暂时先锁定了尹建莉老师写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二、三册书籍,每次读完会分享在朋友圈里面。
当我刚有这个想法的时候,小妹问我:“有钱吗?”我说没有。我读的是别人的东西,不是我自己写的东西,没有钱。我想小妹心里肯定会疑惑:“那你一天这么忙,还要做这个有声书分享,是图什么呢?不累吗?”
没等小妹问出口,我就跟她解释道,我这么做原因有四:
一是想学习家庭教育,好好培养孩子;
二是我跟声音美学的女神们学习了一年的声音美学,付出了精力和财力,也算是输入了不少声音方面的知识进去吧,现在我需要一个输出的平台去检验自己所学成果,这就是最好的检验方式;
三是因为身边人的赞美和自己的热爱。从读书时代起,直到现在,一直都有人在我耳边不停地说“你说话声音真好听,你的声音好有磁性,你的普通话好标准。”读书时代基于同学和学长们的夸赞,曾一度昏了头,想从学校退学去念广播电视大学。结果就跑回家去跟父亲说,结果广播电视大学不但每念成,还反被父亲臭骂一顿,自那后便不再提及此事了。但想当播音的那个念头,却那时就埋下了一颗小种子,如今也算让昔日的种子发芽了吧。
四是身边的朋友和发小,经常问我,你是怎么教孩子的?为什么你孩子那么喜欢交际,一点也不怕生,而且很会跟人聊天呢?其实,我想说,我也不会教,都是第一次做妈妈,没有经验可传。有的顶多是我喜欢看书,看到好的方法会去实践,会去总结,会去反思,仅此而已。其实孩子话多是好事,但话太多了,变成了话痨,也很让人头痛的;孩子喜欢钻研动手是好事,但是太喜欢动手了,什么事情都要亲自动手去尝试,也常常让我很头大;孩子很有正义感,但是什么事情上都要去正义一下,管上一管,就有点狗拿耗子多管闲事啦,也经常搅得我一团乱麻,弄的是满地鸡毛。所以在家庭教育上,我也不懂,我也不会,所以我才学习,我才分享有声书。希望分享给身边的朋友、发小以及更多的人,好书咱们大家一起读。还可以一起讨论读书心得体会,岂不是一件很美妙的事情吗?
读书笔记分享
今天在喜马拉雅我的《家庭教育学习探索》专辑里读了《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第一册书中的一篇《打针有些疼》,还是老方法:诵读前看一遍,划出重点内容;再读一遍;再记录一遍,三遍下来,我就学完了这篇文章,下面跟大家分享一下读书笔记:
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
就说打针这件事,如何面对打针,并不是件完全可以忽略的小事。家长应该教育孩子尽可能平静地接受,并培养他们忍耐痛苦的勇气。
一个人的情绪如果没走到极端,能有“拼了命”的能量吗?
小孩子其实最懂事,大人只要正确地把理由陈述给孩子,孩子是会听懂的。
“妈妈觉得圆圆很勇敢,你试试看自己勇敢不。能忍住就不要哭,要是忍不住,想哭也没事。”我的话给了她鼓舞,让她觉得自己勇敢;又给了她退路,让她觉得想哭也没事。
我和她说话时的表情始终是轻松而愉快的,表现出打针确实是件很简单的事。圆圆通过”试验“,觉得打针的疼,确实是能忍住的,心态由此变得很平静。
病房里的其他家长,每天都采用哄骗、威吓、强制的手段让孩子打针。针扎到那些孩子的身上,好像比别人多疼多少倍似的。家长的做法不但放大了孩子的痛苦,也没有教会孩子在遇到困难时勇敢面对。
对于必须要让孩子承受的一些痛苦,大人应有几个原则:
一是平静自若,不要表现出焦虑。如果大人首先一脸焦虑,孩子就会觉得问题严重,会吓着他们。
二是对于为什么要这样做,要用孩子能懂的语言向他说明。比如告诉孩子他现在生病了,需要打针,打针可以治病。不要认为孩子不懂就不去说。
三是对孩子所要承受的痛苦如实相告,尽量不夸大也不要过分缩小。比如许多家长带孩子打针时,为了消除孩子的紧张,就说“一点也不疼”,孩子上一次当后,就绝不肯再上第二次当;他们挑战困难时的理性和勇气就失去一次萌发的机会,并且以后会不信任大人。
四是激发孩子的勇气。儿童的忍耐力其实是惊人的,只要不吓着他们,给出一个合适的心理预期,他们多半能够接受一些似乎很困难的事情。同时也要给他们退路,不要让孩子为自己流露的“不坚强”感到羞愧。
五是绝不通过哄骗或收买的方式来达到目的。有的家长通过“不打针警察就要来抓你”,或“吃了这药你就给你买个遥控汽车”等方式达到目的,这是很糟的。哄骗和收买只能解决一时的问题,并不能真正缓解孩子的紧张,还有碍他们的道德发育。
儿童应该学会从小理性地面对一些困难或痛苦,这样不仅能缓解痛苦,还能很好地保护自己。
“哭也一样疼。“我问她是不是想说小朋友打针时,哭和不哭是一样的疼,哭也不能减轻疼痛。她说是。我赞赏地亲亲她的小脸蛋说:”小圆圆说的对,反正哭也不能止疼,还不如不哭。“我没让孩子承诺她一定不哭,我想,她能这样理解已经很不容易,不需要给她任何压力,到时候万一哭了,也不用为自己违反了诺言而感到羞愧。以她的年龄,哭了也是正常的。
看来,告诉孩子”打针有些疼“,教会孩子在困难面前从容镇定些,既能减轻痛苦,又能保护自己,还能”占便宜“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