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次征文的主题“读经典,学做人”,就不由会让我联想起几十年前的“新文化运动”。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认为中国的经典太过于落后、迂腐,认为其对人、对社会毫无益处,因此极力号召国民放弃研读经典、研习西学。那么,中国“经典”是否如这些提倡者们所号召的一样一无是处?我看未然,中国如今还在提倡读经典,证明“经典”,还是对当今人、社会的发展有重要作用的。
回望世界史与中国史,中国似乎是世界唯一一个文化没有发生过断层的文明古国。而其他世界文明古国的文化都多多少少曾发生过文化“断层”。中国即使在军阀混战、外强欺侮的年代里,也未曾出现过文化的断层。那么中国的文化为什么会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原因其实就在于中国的思想书籍-文化经典之中。没有哪一个国家能有像中国一样的书籍来记载每个学派的思想,并且完整、系统化的记录与保存。正是因为有这些经典来做为中国文化的基石,才不致于使中国的文化像其他国家一样的文化发生断层。然而,这些经典为什么又会具有如此完善与系统的中国思想的记载呢?原因就在于每部经典都或多或少的曾经过后人的修订与革新,使其不断与时俱进,具有蓬勃发展的生命力。每部经典即是每种思想的体现,而每种思想的革新都必然的会使中国的文化更具有蓬勃发展的生命力。当然,思想文化的发展还与其历史环境密不可分,中国历史的悠久也就决定了每种思想的深沉,这就了犹如酒越放越香,越引人。而思想的丰富与深沉就决定了中国的经典之多、经典之完整。便也就决定了中国文化的生命力。
做人之道,皆于经典。高尔基曾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从这句话中,我们不难看出“书”对人的重要处。中国是一个“书多”的国度,而其中的“经典”也是比比皆是。中国的每一部经典都蕴含着极具丰富的内涵。其中的“经典”更是经过历朝历代的思想大儒们的修订与革新的。所以经典中做人之道对我们如今的社会来说,有些还是具有极大作用的。“做人之道,皆于经典”,这句话并不是说“经典”中的每一句话、每一种思想都是对的,我们在读经典之时应是带着“取精华,去糟粕”的眼光来品读的。中国经典的内涵中便含着“做人之道”,而这“做人之道”则是需要我们去品读中来感悟的。
一部经典即是一种思想的体现,而一种思想对人、对社会都是有其作用的。就以“儒家思想”为例,儒家著作《论语》中提出的“仁”“礼”等思想观念对人的塑造及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主张人要“仁爱”,这就使社会、人与人之间减少了些不必要的矛盾与冲突,对个人性格的发展也具有重要作用。而“礼”对人的塑造也同样重要,人应“谦卑而有礼”。虽然孔子提出的“礼”中有些不足,但我们不得不承认“礼”这个思想对后世产生的巨大影响。儒家思想对社会的发展更不用说了,在汉朝时就成为了正统思想、官方哲学,使儒家思想对社会的发展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后世经典中的做人之道,也深受其影响。
今天,我们仍在提倡“读经典,学做人”。这就证明了“经典”对于我们如今的这个社会还是有重要意义的。《弟子规》中提出我们日常生活做人的准则,还是值得我们参考的;《论语》中提出的对学习的准则及“仁”的思想对我们自身的发展不无用处;《墨子》中提出的“兼爱”及“发展个性”的主张对我们来说也是值得探讨的。从这些经典中的思想我们不难看出“经典”在任何时代都具有重要意义与影响。因此我们应大力提倡“研读经典”并去完善发展它们。
做人之道,皆于经典。
研读经典,完善自身。